對於有追劇習慣的戲迷來說,胡歌的商戰大戲《獵場》慘遭滑鐵盧是樁大新聞,望穿秋的粉絲不買單,收視迴響雷大雨下,毒舌評論更是刀光劍雨,豆瓣網評分一度低到五點多(有超過四成的觀眾給了兩顆星不到的極負評),這個窘迫的局面讓人有點意外,卻又並不意外(畢竟,模糊不討喜的主角人設、零亂破碎的剪輯、歇斯底里的冗長對白,都是一齣戲「不得人疼」的「硬傷」),然而,卻也因為如此,原本為了戰略運用「下駟對上駟」被硬著頭皮擠上來當「準炮灰」的一些「小戲」(指的是卡斯、題材、製作預算),反倒有機會被品評細看,而不至於灰溜溜地「一笑而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改編自作家「八月長安」的青春校園劇《你好,舊時光》細膩、寫實、歡快的青春情懷,自然生動熠熠生輝的純淨演技,真誠深刻毫不矯情的歲月描述,入口順喉,看得人通體舒暢,豆瓣評分飆到8.1。深秋這一檔,縱觀網路劇、電視劇,最好看最值得推薦的竟是這齣由一群連名字都叫不清楚的新血輪演員掛帥出征的清新佳作,《你好,舊時光》。

「八月長安」第一個翻拍成網絡劇的作品是2016年的《最好的我們》(另外,白百何的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也是出自她的原著);《最好的我們》所收穫的極高評價(豆瓣網評分高達8.7),以及超乎預期的點閱熱潮,其意義是全面的也是耐人尋味的,不但一舉將當時才19歲的劉昊然捧成了一線小生(即將上檔的年終壓軸鉅鑄《瑯琊榜2:風起長林》就由他領銜男一,卻沒人會說「跌破眼鏡」),也將貌不出眾的女主角譚松韻捧成公認「會演戲」的「鄰家型」當紅小花,更重要的是開啟了「青春校園劇」的面貌新視野,過往的小打小鬧,流於表相的小清新、小逗比、小小的無病呻吟或衝撞叛逆,都有了更深層的鋪墊或挖掘;成長的心路歷程,青春的磕磕絆絆,被經營出跨越「年齡段」局限的內涵,誰都可能因為被碰觸到親身經歷的年少時期的風雨記憶而深深產生共鳴。

這種「全景式」的青春肖像戲,不再以取悅年輕觀眾的「泡泡糖」似的浮面感官為滿足,成功建構出一個言之有物,相對樸實無華但反見流光溢彩的新路線。「八月長安」的小說處女作《你好,舊時光》由《最好的我們》原始主創團隊延續此一風格(以及創作、製作的核心精神)成功影像化,雖然沒有耀眼的輝煌卡斯,雖然不見媒體熱炒的新聞話題,卻至少提供了以下幾個足供影視產業各界參考的重要啟發:

與其套路,寧可真誠

經過多年市場供需的發展,「青春偶像劇」老早已經成為旗幟鮮明的「類型戲」劇種之一,不論角色的人物設定、戲哏的鋪陳發展,甚至情境氛圍的畫風塑造,都衍生出了大致約定俗成的「安全套路」,於是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看到的是大同小異的俊男美女,有著大同小易的樣貌或個性,在大同小異的畫面構圖(或攝影角度)裡談著大同小異的戀愛,他們不斷地擦身而過再久別重逢,他們講著其實正常人不會那樣表達的對話。

這些乍看「安全」(因為觀眾覺得熟悉,所以親切)其實卻箝制了創作的寬闊與靈氣的「元素」,在《你好,舊時光》的澄澈情調中一一像「照妖鏡」般被凸顯了出來:過於華美的人物設定,其實是「架空現實,不切實際」,為了浪漫而浪漫的遭遇其實是「矯情造作,膚淺空洞」,都被選擇性地淘汰了,於是我們在《你好,舊時光》裡看到是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校園即景,卻被付予了活靈活現的溫度與氣息,卻被放在一個和有血有肉人生關照對應的位置上。

所以,一個班級學業成績的進步退步本身可以成立為一個戲劇張力,一個高中生的文理分科可以成為一個戲劇懸念(在大陸,到了高二,學生們要選擇唸文科或理科專業,攸關他們之後的高考選校,乃至之後漫長歲月的未來發展),一個班級誰來當班長可以激發出角色關係的糾結…,這些情境的描述筆觸是鮮活而寫實的,是靈巧而活潑的,裡頭的徬徨、果斷、歡愉,沒有任何譁眾取寵,全都恰如其份,卻讓人看時津津有味看完感同身受。《你好,舊時光》劇本的創作能量,以及導演對年輕演員的精準運用,其要領都從「真誠」出發,做到了「情節的脈絡,鏡像著真實生命的肌理」,樸拙卻雋永,特別值得細品。

角色的神采,來自性格的塑造

《你好,舊時光》看不到臭著臉卻被當成「萬人迷」的富二代,看不到含辛茹苦但還是皮膚光滑的「灰姑娘」,沒有「無腦無邪,分不清楚」的天真可愛,沒有自己說了算「言過其實」的男神女神,卻有著一個又一個「呼之欲出,性格鮮明」的「你」跟「我」:關心著兒女人生抉擇的父母、汲汲營營死守著學生成績「不准往下掉」的學科主任、在自己的理想與對學生的責任間擺蕩的好老師、在磨擦間建立起欣賞與默契的風頭學生、在沉重升學壓力下悄悄萌芽的初戀憧憬…。

然後再由學校到家庭,描述了女主角余周周舅父舅媽的溫暖、男主角林楊母親為了保護兒子而介入的干與…,戲裡的人物無不顯得立體而完整,他們的立場被交代得清晰而生動,這連帶讓觀眾感受到的不是在接觸一個事不關己可聽可不聽的虛構的故事,而總有些片段讓你感到似曾相識,依稀看到自己的身影。第三集之後,兩個弱勢學生轉學進來,一個班級的「世界觀」被發酵成一個強弱分明的「微型社會」,其中的或對立或包容或攻擊,種種微妙的「化學效應」被處理得俐落簡潔,又發人深省,都是由「角色塑造」進而「角色關係」的高明示範。

情節可以曲折,但不是天外飛來一筆

人為什麼要「看戲」?觀影的樂趣在於給嚴肅、認真的現實生活提供了一種「擬真」(make believe)的移情或潤滑,但戲裡人生終究還是要「植根」在現實人生的土壤養份才行,「高潮迭起」是觀眾看戲時所期待的,但天馬行得「不知所云」或刻意浮誇得「欠缺說服力」就是說故事的人絕對不容許去犯的錯誤。《你好,舊時光》從第五集開始,原本趣味橫生的喜感氛圍陡變,女主角失去親人的傷痛、余周周與林楊之間從童年延伸過來兜兜轉轉的種種因緣…,給歡快的故事帶入了極具震撼的轉折,原本「暗場處理」的人物背景,被還原了做為性格發展以及角色關係間錯縱複雜的「矛盾因子」,抽絲剝繭,漸次披露,形成了情節推進過程裡一個高潮。

這個段落的講故事技巧是別出新裁的,以現在式的「衝擊」impact(新人物「奔奔」的突然現身),卻回頭烘托出了之前鋪陳的細節設計(前幾集林楊為余周周所做的一切付出,原來另有著更厚重甚至更傷感的心理因素,而不是純粹的「男生追女生」那樣簡單),這個安排,出人意表,卻合情入理,讓觀眾在恍然大悟的驚訝中還被順理成章地牽引著進入更裡層更深邃的人物心境,而林楊這個角色感人的「份量」與「高度」也巧妙地因為這個交代一下子被提高了,這個變化,我們佩服他的手法,卻也更進一步體會到:戲劇高潮,不同於廉價「狗血」,差別就在於轉折的「脈絡」是否可循可辨?是否有其所本?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你好,舊時光》裡深入人心的兩位陌生的男女新人主角:18歲的李蘭迪,在《無心法師2》裡演「蘇桃」還沒太大存在感,這次原音演出,整個人卻讓人過目難忘,鮮活極了;22歲的張新成,出身「中央戲劇學院」的功底贏人一截,戲跟顏值同樣吸睛,挑樑演男一「林楊」,在這輪上場的新戲碼中,論演技的丰采論角色的光采,甚至都比《獵場》裡的胡歌都更令人印象深刻。其他飾演轉學生「辛銳」的許夢圓,飾演熱情爆衝少年「奔奔」的周澄奧,飾演粗枝大葉忠心死黨「蔣川」的趙健雷,都能成功地將這些容易「符號化」的角色演出了層次立體的性格感染力,爾後的發展,都相當令人期待與關注。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