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冷冷秋風,走入暖暖的打鐵店,鼓風爐燃起旺盛的烈火,鏗鏘的擊打聲,不斷在狹窄的空間中敲擊與迴盪;開店一甲子的三峽區萬發打鐵店負責人蘇宏銘表示,台灣政府沒有保護的政策,導致打鐵產業逐漸的式微。
戴眼鏡的蘇宏銘,無視旁人的眼光,眼神專注手持鐵料不斷的在打鐵機器上鏗鏘錘打,燒紅的鐵經千錘百煉,時而冒出橘紅的火舌;選料、加溫、火候控制、搥打、淬火、磨口是打鐵的基本步驟,蘇宏銘雙手持著鐵鉗不斷讓鋤頭的各部位,接受機器錘打,一把鋤頭逐漸的成形,最後還要再以人工的力道及角度錘擊。
接手父親蘇萬發打鐵店的蘇宏銘認為,打鐵這門技術不容易承傳,打鐵的過程要手力、眼力、專注力,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願意吃苦,加上打鐵店會發出強烈的噪音引起民怨;此外,台灣不像美國、日本的政府有保護政策,導致打鐵逐漸的式微,加上現在的刀具多被五金行與量販店取代,「台灣的打鐵店很可憐」。
蘇宏銘指出,以往是礦區的三峽,全盛時期有近14間的打鐵店,以製作挖礦的工具居多,現在則多以製作挖竹筍的工具較多,另三峽清水祖師廟也保留神豬的競賽,打鐵店也承製殺豬刀;由於打鐵的火爐已有60年歷史,品質深受老顧客的信賴,甚至有台南的客人,專程搭火車北上,到三峽打一把好用的工具。
蘇宏銘說,刀要石磨、人要事磨,有些老人家抱怨菜刀無法剁冷凍的肉品、年輕人也不清楚;現在消費者不太願意開口問老闆,「最好要事先問一下,要如何使用,這是最基本的觀念!」世上沒有用不壞的刀,如果好好的用,一生只要一把菜刀就好,不要年紀輕輕就用了數十把菜刀。
深耕三峽在地的「甘樂文創」,走進巷弄調查盤點堅持傳統的工法,並努力創新的在地職人,包含藍染、製油及打鐵、糊紙等,讓外界瞭解快失傳的技術;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強調,「職人社區遊學」將由在地青年帶路,分享在地產業以雙手打造的過程與成果,讓孩子們更深入認識台灣在地傳統產業的文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手父親蘇萬發打鐵店的蘇宏銘認為,打鐵這門技術不容易承傳,打鐵的過程要手力、眼力、專注力,但現在的年輕人不太願意吃苦,加上打鐵店會發出強烈的噪音引起民怨;此外,台灣不像美國、日本的政府有保護政策,導致打鐵逐漸的式微,加上現在的刀具多被五金行與量販店取代,「台灣的打鐵店很可憐」。
蘇宏銘指出,以往是礦區的三峽,全盛時期有近14間的打鐵店,以製作挖礦的工具居多,現在則多以製作挖竹筍的工具較多,另三峽清水祖師廟也保留神豬的競賽,打鐵店也承製殺豬刀;由於打鐵的火爐已有60年歷史,品質深受老顧客的信賴,甚至有台南的客人,專程搭火車北上,到三峽打一把好用的工具。
蘇宏銘說,刀要石磨、人要事磨,有些老人家抱怨菜刀無法剁冷凍的肉品、年輕人也不清楚;現在消費者不太願意開口問老闆,「最好要事先問一下,要如何使用,這是最基本的觀念!」世上沒有用不壞的刀,如果好好的用,一生只要一把菜刀就好,不要年紀輕輕就用了數十把菜刀。
深耕三峽在地的「甘樂文創」,走進巷弄調查盤點堅持傳統的工法,並努力創新的在地職人,包含藍染、製油及打鐵、糊紙等,讓外界瞭解快失傳的技術;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強調,「職人社區遊學」將由在地青年帶路,分享在地產業以雙手打造的過程與成果,讓孩子們更深入認識台灣在地傳統產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