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原株式會社 (5218-JP) 認為電池在未來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這家位於日本神奈川相模原的光學玻璃製造商,其主要產品用於數位相機和望遠鏡等精密光學設備,正努力在快速增長的電池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們開放了一種可以用於下一代電池並強化傳統電池的新材料。
這種新材料稱為 LICGC 或鋰離子導電玻璃陶瓷,它可用於固態鋰離子電池。目前,諸如豐田汽車和戴森公司等公司正在開發固態電池,這種電池不使用常導致電池發熱和起火的液態電解液。
隨著研究人員搜索更安全,更強大的能量存儲,以及汽車產業加強潔淨汽車的生產,固態電池正在引發市場注意力和吸引投資。
小原執行主管 Kousuke Nakajima 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固態電池需要時間(開發),而且這是中期和長期的業務。」
1935 年成立的小原株式會社股價自年初以來已翻了一倍以上。該公司也生產用於硬盤基板的玻璃陶瓷,是佳能公司 (7751-JP) 的供應商,該公司持有小原 18% 的股份。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電動車鋰離子電池的需求將從 2016 年的 210 億瓦 / 時增長到 2030 年的 1.3 兆瓦 / 時。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對電動車的長期遠景,到 2040 年,電動車可達 5.3 億輛,佔全球汽車的 33%。此外,屆時有超過一半的銷售新車將是電動的。
根據小原說法,加入 LICGC 可使電池容量在攝氏零下 20 度提高 25%,而室溫下最高可達 44%。
Nakajima 說:「在為下一代電池嘗試不同的東西時,我們還找到了一種在鋰離子電池中使用液體電解質材料的方法。」
日本和國外的汽車製造商都有興趣使用 LICGC 作為添加劑。小原也希望將這些材料用於手表和智慧手機的小型電池的固體電解質,最終用於電動汽車。
不過,Nakajima 說市場競爭依舊存在。小原的電解質是以氧化物為基礎的,正與三井礦業冶煉公司 (5706-JP) 等公司開發的硫化物電解質競爭。
硫化物產品通常具有較高的鋰離子傳導性,並且更經常地使用製造原型固態電池。然而,基於氧化物的固體電解質在大氣中更穩定,在資本投入方面要求較少,Nakajima 說。
豐田汽車發言人 Akiko Kita 表示,豐田委託小原作為政府開發固態電池試點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將於 2016 年底結束,正在同時研究氧化物和硫化物電解質。
「我們認為硫化物類型更易於商業化。」她通過電子郵件表示,並補充說,氧化物版本具有很高的潛力,但仍然需要技術突破。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新材料稱為 LICGC 或鋰離子導電玻璃陶瓷,它可用於固態鋰離子電池。目前,諸如豐田汽車和戴森公司等公司正在開發固態電池,這種電池不使用常導致電池發熱和起火的液態電解液。
隨著研究人員搜索更安全,更強大的能量存儲,以及汽車產業加強潔淨汽車的生產,固態電池正在引發市場注意力和吸引投資。
小原執行主管 Kousuke Nakajima 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說:「固態電池需要時間(開發),而且這是中期和長期的業務。」
1935 年成立的小原株式會社股價自年初以來已翻了一倍以上。該公司也生產用於硬盤基板的玻璃陶瓷,是佳能公司 (7751-JP) 的供應商,該公司持有小原 18% 的股份。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的數據,電動車鋰離子電池的需求將從 2016 年的 210 億瓦 / 時增長到 2030 年的 1.3 兆瓦 / 時。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對電動車的長期遠景,到 2040 年,電動車可達 5.3 億輛,佔全球汽車的 33%。此外,屆時有超過一半的銷售新車將是電動的。
電池添加劑
小原發現,其玻璃陶瓷可作為液體充填的常規電池的添加劑。將材料添加到陰極可以加速鋰離子移動的速度,Nakajima 說。根據小原說法,加入 LICGC 可使電池容量在攝氏零下 20 度提高 25%,而室溫下最高可達 44%。
Nakajima 說:「在為下一代電池嘗試不同的東西時,我們還找到了一種在鋰離子電池中使用液體電解質材料的方法。」
日本和國外的汽車製造商都有興趣使用 LICGC 作為添加劑。小原也希望將這些材料用於手表和智慧手機的小型電池的固體電解質,最終用於電動汽車。
不過,Nakajima 說市場競爭依舊存在。小原的電解質是以氧化物為基礎的,正與三井礦業冶煉公司 (5706-JP) 等公司開發的硫化物電解質競爭。
硫化物產品通常具有較高的鋰離子傳導性,並且更經常地使用製造原型固態電池。然而,基於氧化物的固體電解質在大氣中更穩定,在資本投入方面要求較少,Nakajima 說。
豐田汽車發言人 Akiko Kita 表示,豐田委託小原作為政府開發固態電池試點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將於 2016 年底結束,正在同時研究氧化物和硫化物電解質。
「我們認為硫化物類型更易於商業化。」她通過電子郵件表示,並補充說,氧化物版本具有很高的潛力,但仍然需要技術突破。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