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 2008 年花旗集團 (Citi Group)(C-US) 在遭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後,花旗集團亦曾經向美國政府出手要錢的場景嗎?當時壓垮花旗集團的最後一根稻草:債務擔保證券 (CDO),似乎花旗現在又打算開始擴大經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彭博社》報導,近期花旗銀行又開始努力地向市場兜售 CDO,而早在金融海嘯爆發之前的 2006 年至 2007 年間,全美 CDO 市場規模約為 4890 億美元,而其中又以花旗銀行 2006 年承銷 340 億美元、2007 年承銷 410 億美元的規模最大。

那麼,CDO 究竟是甚麼東西,竟讓花旗銀行如此愛不釋手?

債務擔保證券 (CDO) 屬於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種具有資產支持之證券商品,而背後所支撐的資產可以是商業貸款、信用卡債、公司債、次級房貸、甚至是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 (MBS)。

CDO 商品的產生,就是將信用較為優質的貸款,與信用評級較差的貸款混合,藉此把 CDO 商品信評拉高,而每種 CDO 產品的資產池資產比例不等,在 2006 年時,許多 CDO 商品是囊括了數十種貸款入內,而有些 CDO 商品更是涵蓋了百種以上的貸款。

白話來說,CDO 商品之概念即是將優質資產與劣質資產,通通打包起來混合出售,故在如何檢驗 CDO 商品「風險」之問題上,就是一項相當困難的過程,而電影《大賣空》(The Big Short) 主角多次提及的結構型金融商品,沒錯,它就是 CDO。

CDO 在混合了優、劣質的貸款資產之後,確實仍是需要經過信評機構評級,以 AAA 級的 CDO 商品來說,因為違約率低故風險溢價較小,但是仍比同類別的商品,具有較高報酬。

而信評等級更低,甚至信評等級為垃圾級的 CDO 商品,那麼收益率則是非常可觀,故在 2006 年時,吸引了眾多避險基金大舉買入,並且若垃圾級 CDO 信評在未來遭到提升,那麼市場還能賺進資本利得,這對避險基金來說,可謂是魚與熊掌兼得。

在美國聯準會 (Fed) 執行 QE 多年以後,美國金融市場、甚至是全球金融市場至今可謂是一片歌舞昇平,而事實上花旗銀行也不是近年來第一間重拾 CDO 業務的投資銀行,此前德意志銀行 (Deutsche Bank)、高盛集團 (Goldman Sachs)、摩根大通 (JPMorgan)、法國興業銀行 (Societe Generale) 等,皆曾嘗試過復推 CDO 商品。

但在這些投資銀行裡面,又以花旗對 CDO 業務最為熟悉,也是 CDO 市場中的最大行家。

對於花旗為何開始重振 CDO 業務,近期花旗銀行方面亦對此作出解釋,花旗指出,這一次的 CDO 和 2006 當年相比,其實本質上早已不同。

花旗表示,該行已經制定出免讓客戶遭受虧損的交易方式,同時還能給客戶高達 20% 左右的投資報酬率,並且現在 CDO 市場規模遠遠小於 2006、2007 年,也沒有看到企業違約隨時可能上升的徵兆。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