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推動興濱計畫再有新進展,哈瑪星又一處歷史建築即將修復!位於濱海一路的新濱町一丁目五連棟紅磚街屋,於日前完成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不僅揭開身世之謎,街町的常民生活,讓哈瑪星的歷史變遷更添人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濱町為1904年鐵道部填海造陸而成,是哈瑪星地區最早發展的地帶,連棟街屋位於一丁目49番地,1933年由楊家所建,其家族成員楊天送創立了南部青果株式會社及協和運輸組,有「南部青果界的成功者」之稱。建物外牆以清水紅磚構成,圓弧造型的女兒牆上有日出紋裝飾,為哈瑪星僅存少數昭和時期街屋,於105年登錄為歷史建築。

▲新濱町一丁目五連棟紅磚街屋啟動修復再利用計畫。(圖/高市府文化局提供,2017.09.25)

然而,保存連棟街屋的背後卻藏有一段努力艱辛的過程。文化局說,連棟街屋為私人所建,但土地產權在日治時期,原屬高雄州罹災救助基金所有,戰後由市府接收。因屋主長期積欠使用費,訴訟敗訴被要求拆屋還地,更淪為法拍物件。

文化局獲悉後,鑑於拍賣後建物恐遭拆除並改建高樓,勢將影響哈瑪星歷史街區景觀風貌,緊急會勘確認具文資價值核列暫定古蹟。文化局考量土地為市府所有,為達管用合一並保存文化資產,遂依文資法行使優先承購權,將建物買下。在成功向文化部爭取興濱計畫後,更以此地作為「興濱工作站」,不僅宣示市府對文化資產保存的決心,更是興濱計畫傳達理念、落實具體行動的見證地。

當時力主價購保存的推手史哲副市長表示,文化資產需透過多元且彈性的做法才能達到保存目的,進而創造活化再利用的可能性。除了新濱町街屋外,同位於哈瑪星的貿易商大樓,亦在拆除危機下,文化局介入與所有人多次協商獲致共識,由文化局承租營運保存建物;此外,提供老屋的修繕補助,提高私人保存誘因,亦是公私合作的模式。這些具體且務實的行動,充分展現市府重視文化資產的態度。

▲哈瑪星僅存少數昭和時期街屋,於去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圖/高市府文化局提供,2017.09.25)

文化局長尹立說明,再造歷史現場「興濱計畫」推動不到一年,已逐漸展現具體成果,從貿易商大樓啟動修復活化、一港口安檢所拆除,哨船頭水岸歷史廊帶再現、新濱町連棟街屋即將邁入整修階段。緊接著市府都發局將於30日舉辦登山街60巷歷史場域啟用儀式,均為整體計畫執行單元的一環,不僅從單點的文化資產保存,更整合為「線」或「面」的區域保存活化,興濱計畫每一個重大進展,都宣告高雄市以文化治理帶動城市發展的決心。

高雄巿政府從現代城市起源的歷史特質提出興濱計畫,規畫以8年時間,投入逾7億元,從山、港、鐵、町四大主軸,逐步再造哈瑪星歷史場域等不同層次的城市空間變化,藉此深化連結人與城市的情感,重塑哈瑪星地區歷史風貌。

●山:

19世紀英人史溫侯曾在壽山進行生態調查,發現臺灣獼猴,壽山是由高雄港進入臺灣的第一印象,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與歷史意義,本計畫將以細膩及創意的手法梳理景觀,將既有生態步道作環境改善,並串聯登山步道至主要景點,希望創造哈瑪星至壽山間優質有趣的步行動線,作為環境教育場域。

●港:

本計畫將縫合鐵道文化園區與二號船渠的開放空間,將濱線曾帶動打狗築港的歷史場域精神重現於二號船渠,重現雄鎮北門及哨船頭臨港空間歷史場域的視覺完整性,再造哈瑪星歷史風貌。

●鐵:

哈瑪星的發展與鐵道是分不開的!舊打狗驛(原高雄港車站),見證台灣海陸聯運發展的重要車站,也曾是基隆-打狗(高雄)縱貫鐵路終點站。時至今日哈瑪星地區仍有許多台鐵資產,也是國家級資產,亟待保存活化。

●町:

哈瑪星擁有第一座現代化整齊的街道,是打狗地區最早使用自來水、電燈、電信、電力的社區,是日治初期打狗的政經、文化及教育中心。哈瑪星有許多古蹟及歷史建築、日治時期建築,本計畫除了古蹟修復之外,也透過哈瑪星歷史街區風貌再現,串聯街、屋、空間等文化資源,打造哈瑪星獨特的歷史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