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總算找空檔去看了《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是一部好戲,兩個多小時,回顧了30多年前的韓國民主事件。光州事件是1980年五月發生,前一年1979年十二月則是台灣美麗島事件,兩者的共同點,都是處於戒嚴的階段,都實行宵禁、被禁止遊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的光州,據wiki中的文字描述,是首爾南方一個相對貧窮的城鎮,同時是民主人士聚集之處。時空背景是全斗煥發動政變,亟欲進行權力掌控,在人民示威要求撤銷戒嚴令的情況下,逮捕了當時重要的民運人士如金大中與金泳三,繼而引起更大規模的示威行動。

劇中的計程車司機(金先生)是《殺人回憶》中的宋康昊主演,影帝級的大叔,把這個角色前後的心境轉換演得相當好,本來只是想大撈一筆橫財的計程車司機大叔,載著想來採訪民主運動的德國記者(Jürgen Hinzpeter),進入光州,目睹一連串的軍隊血腥鎮壓,以及被壓制,無法對外傳播真實訊息、甚至還塑造民主運動為暴民、流氓集結的電視與報紙...

面對令人心碎,但又恐懼的場面,一度想逃離光州,假裝一切沒發生的計程車司機,在一個路口暫停時,腦海閃過所經歷的畫面、以及當地學生及人民所堅持的信念,猛然掉頭,回到光州...…

這部戲從一開始輕鬆的氛圍,轉換到後面幾乎令人屏住呼吸的節奏,讓我很能感同身受,30年前的前輩們,是如何為了民主而努力,而今天的我們,何其幸運,不須賭上身家(但亦有人賭上了身家),就能大口呼吸民主的空氣。

如果,民主是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那是不是,我們得更珍惜這樣的成果,在言論自由成為一種社會普世價值之時,更謹慎地看待所說的話、做出的評論,傳遞的訊息真實性?這部片,特別點出作為記者的使命:在壓力之下,仍能盡力傳達出那些不為人知的社會另一面。

簡單的價值信念,在這個資訊複雜的社會中,變得真假難辨,有時令人懷疑堅持所為何事,又有所堅持的,是否能在人生路徑中去更接近一些,或者在模糊的擺盪中,迷失了、放棄了、抹除了、淡忘了。沒有答案,或許就跟劇中司機一樣,在某個轉角處,終究會發現自己該前往的地方。

人生路上的,不管是同行助伴、來挑戰的、要你不得不跨出舒適圈、甚至踩到心中痛點、產生懷疑重新檢視方向的,都是讓人更理解自己、更接近理想途徑一些的。而這些自我價值的辯證,都是在自由民主的國度之下,才有機會做的選擇。

民主,真的不是呼吸般的自然。

●作者:時代力量高雄黨部執行長林于凱。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