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2017 )年夏天供電狀況頻傳,甚至發生 815 全台大停電事故,政府提出的各項改善方案中包括要將備用容量率提升至法定 15% 標準。什麼是備用容量率?與較常見的備轉容量率又有何不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用容量率( Reserve Margin )為衡量電力系統「發電端」供電可靠度之指標,台電公司每年均會計算當年備用容量率水準,預先了解當年供電充裕度,作為電力調度參考。

備用容量率計算方式即為系統在各機組正常發電情況下,可提供之最大發電容量,與每年預估的「最高小時用電量」之差額,是一般電業用來量度電力系統可靠度的決定性指數,也是在做電源開發規劃時的重要參考。當備用容量率越大,系統供電愈可靠,但投資也要連帶增加,供電成本提高;反之,則可靠度下降,甚至出現限電。

至於備轉容量率則會隨發電機組運作狀況每日甚至隨時出現變化,是電力系統實際調度運轉時,用來應付負載預測誤差、發電機組故障、系統頻率調整等需準備的供電能力,必須從備用容量率中扣除故障、大修與檢修或降載的發電機組容量。

國內備用容量率曾在 1985 年高達 55.1% ,因此終止所有電源開發計畫,至 1988 年,備用容量率急降到 21.7% ,當年出現 2 次限電,隔年進一步降到 14% ,限電達 8 次, 1991 到 1996 年都只有 5% 左右,是台電近 20 年運轉最艱辛的時期,幾乎年年都在限電。

▲在發電供需失衡下,近 3 年國內備用容量率均未達到法定 15% 水準。(圖/翻攝自台電官網)

至於近幾年,由於台電出現巨額虧損,加上新電廠申設不易、核電機組遭冷凍,台電備用容量率再度急轉直下,雖法定標準為 15% ,不過, 2016 年備用容量率僅 10.4% , 2017 年更降至 7.5% ,使供電系統顯得不堪一擊,稍有風吹草動就能讓備轉容量率量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