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枚自主研製、造價高達 56.59 億元的福衛五號衛星於 8 月成功升空,不過,截至目前為止,福衛五號的影像拍攝狀態卻不如預期清晰,傳回的影像上有條紋與光斑存在,國研院今 (19) 日召開記者會說明,該情況可能為遙測取像儀焦距偏移所致,雖然在地面做了嚴謹的測試,但科學研究總是有不可避免的風險存在,將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影像品質。
國研院表示,福衛五號原訂於 8 日起從 720 公里高空處,執行對地取像作業,但傳回來的影像卻有模糊不清的現象,且在都市的建物旁出現一圈圈的光斑,經光學專家分析後研判,模糊不清的影像與光斑的出現,都是由於遙測取像儀的焦距偏移所導致,但在地面測試時未出現這類情形,目前還無法得知發生焦距偏移的原因。
消息指出,太空中心發射衛星前,曾在台灣採地面拍遠距建物測試 CMOS,當時就發現照片有問題的說法,以及另有一說指出,太空中心在發射衛星前,疏於對 CMOS 進行校準,才導致這項意外的發生。
對此,國研院特別澄清表示,福衛五號傳回的影像具有條紋,是因每個晶片感應的不同而造成,且 CMOS 本就可透過影像處理的比對方式,做適度修正,將訊號反應調整補償,而這在地面就能進行處理。
至於具體的解決方式,國研院說明,目前太空中心規劃 3 種解決方式,第一,透過熱脹冷縮原理,改變衛星內部溫度以控制焦距,但能改變的程度有限;第二,將衛星高度改變至符合目前遙測取像儀的焦距,不過,這個方法會同時縮短任務壽命、改變軌道周期,也無法繼續維持每兩天造訪一次台灣的規律;第三,透過軟體進行「回溯修正」,處理與調整影像。
國研院表示,雖然福衛五號從升空到調校過程中曾遭遇問題,但太空中心都已一一克服,取像儀雖在地面做了嚴謹測試,但科學研究不可避免地,總是有風險存在,而到太空後拍攝影像出現光斑,是意料之外的事,將會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影像品質。
國研院並強調,福衛五號的影像拍攝功能還沒到達「失能」的程度,畢竟仍能拍攝影像,只是影像上出現部分光斑。
福衛五號是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規畫、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枚遙測衛星,於 8 月 25 日在美國加州由 SpaceX 的獵鷹 9 號 (Falcon 9) 火箭發射升空,其研發過程耗時 6 年,造價將近 56.59 億元,任務為接替去年退役的福衛二號,預計服役時間約 5 年。據國研院指出,第二期太空計劃中的福衛七號目前已準備就緒,預計明年發射升空。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消息指出,太空中心發射衛星前,曾在台灣採地面拍遠距建物測試 CMOS,當時就發現照片有問題的說法,以及另有一說指出,太空中心在發射衛星前,疏於對 CMOS 進行校準,才導致這項意外的發生。
對此,國研院特別澄清表示,福衛五號傳回的影像具有條紋,是因每個晶片感應的不同而造成,且 CMOS 本就可透過影像處理的比對方式,做適度修正,將訊號反應調整補償,而這在地面就能進行處理。
至於具體的解決方式,國研院說明,目前太空中心規劃 3 種解決方式,第一,透過熱脹冷縮原理,改變衛星內部溫度以控制焦距,但能改變的程度有限;第二,將衛星高度改變至符合目前遙測取像儀的焦距,不過,這個方法會同時縮短任務壽命、改變軌道周期,也無法繼續維持每兩天造訪一次台灣的規律;第三,透過軟體進行「回溯修正」,處理與調整影像。
國研院表示,雖然福衛五號從升空到調校過程中曾遭遇問題,但太空中心都已一一克服,取像儀雖在地面做了嚴謹測試,但科學研究不可避免地,總是有風險存在,而到太空後拍攝影像出現光斑,是意料之外的事,將會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影像品質。
國研院並強調,福衛五號的影像拍攝功能還沒到達「失能」的程度,畢竟仍能拍攝影像,只是影像上出現部分光斑。
福衛五號是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規畫、國內自主研製的第一枚遙測衛星,於 8 月 25 日在美國加州由 SpaceX 的獵鷹 9 號 (Falcon 9) 火箭發射升空,其研發過程耗時 6 年,造價將近 56.59 億元,任務為接替去年退役的福衛二號,預計服役時間約 5 年。據國研院指出,第二期太空計劃中的福衛七號目前已準備就緒,預計明年發射升空。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