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報導,前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曾將他的改革方法,稱做「摸著石頭過河」,如今,中國逐步向國外投資人開放債券市場,似乎正依循著相同的理念進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債券的自由化,有潛力成為最大的新市場,對國際資本流動產生重大影響。預計這也會有助築固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據花旗集團估計,至 2025 年預估將流入 3  兆美元。

對中國來說,開放債券市場,也有助人民幣國際化,達到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目標。

對於世界經濟來說,如果中國債券市場繼續開放,國際資金可能會搶進這個新市場。隨著中國作為債權國的轉變,這種變化,可能意味著世界其他國家的借款成本相對將上升。

TCW Group Inc. 分析師 David Loevinger 認為,過去 15 年,最大的故事是中國融入全球貿易體系,未來 10 年的大故事,是中國融入全球金融市場。

今年 7 月,中國藉由「債券通」的方式,讓外國人可以在香港,買進大陸發行的人民幣計價票據。分析師認為,這種逐步的開放,最終可能顯著影響全球經濟的資本流動。

前 IMF 經濟學家,避險基金 Eurizon SLJ Capital Ltd. 執行長 Stephen Jen 認為,這是個分水嶺,國際投資人恐怕難以長期忽視它。

不過,距中國債券真正開放,仍有多種障礙。

首先,是中國的外匯管制,讓外資難以輕易將錢以歐元或美元方式匯出。其他方面,還包括缺乏透明度、公司治理問題,以及違約率上升、法律規定不同等問題。

評級的灌水是另一個議題,部分在岸公司的評級被高估,但違約的風險相對偏高。

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新興市場債務負責人 Jean-Charles Sambor 指出,投資人需要有更好的「定價發現機制」,才有助投入中國企業債市場。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