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沱江軍艦為迅海計畫的產物,最早的一幅構想圖出現在2010年軍史館「海上長城」海軍半年特展中,當時的構型為艦艏1門76公厘艦砲,後方配有反艦飛彈與直升機甲板的新一代巡邏艦。
迅海計畫第一艘原型艦-沱江軍艦,於2014年3月14日舉行命名典禮,該艦全長60.4公尺、寬14公尺,最高速率38節,搭配16枚反艦飛彈。後續被稱為沱江2.0版的改進型模型於2017年8月的台北航太展中展出,主要改變為加強防空能力,配置艦射海劍二飛彈,雄二與雄三飛彈視任務需求混搭,第一批將生產3艘量產型沱江2.0軍艦,後續兩批各為4艘,與原型艇合計12艘。
▲沱江2.0軍艦模型於2017年台北航太展中出爐,主要改進項目為防空武力與情蒐能力的加強。(圖/陳國銘提供)
8月23日,海巡署規畫的前瞻造艦計畫,包括「海巡版」沱江艦在內的141艘造艦計畫獲行政院核定,預計於10年內興建的141艘艦艇並逐步汰換130艘各式現有艦艇,其中有12艘採用沱江級軍艦設計,希望能於戰時扮演「第二海軍」的角色。
消息一出,有人替沱江軍艦2.0版開花結果感到高興,並對「第二海軍」與對「國艦國造」政策的落實感到欣慰,不過也有人認為海軍與海巡艦艇任務特性不一樣,不可能順利的「平戰轉換」、發揮戰力。但其實現行海巡署最大的缺陷恐怕在經費與分配。
贊成意見
第二海軍的論點是:海軍與海巡共用相同船體,在後勤維修上較為便利,承平時期海巡沱江艦上將預留反艦飛彈與戰系空間,一旦有警便可加裝飛彈(12小時內),這讓海軍戰時多了12艘沱江級軍艦與配置的反艦飛彈。拜海巡/海軍沱江艦構型一致之賜,後勤整補、料件規格與後勤補保會較過往海巡艦艇統一,出海值勤率或是海軍所謂的妥善率會增高許多。
另外一個贊成的意見就是海巡沱江艦的速度,雙船體艦艇因結構因素速度較一般艦艇來得快,海巡沱江艦因承平時期不用配備反艦飛彈等武裝,速度又較海軍沱江艦快些,對照目前海巡艦艇速度普遍不快的窘況,海巡沱江艦的速度對海巡高層來說確實是一大利多選項。
反對意見
第一、被論者所詬病的就是海巡沱江艦的鋁身材質,由於海巡艦艇需常常登檢,海巡艇與受緝船舶多所碰撞,登檢時艇身難免受損、後續進場保養時間也更長。第二、是海巡沱江艦乾舷太高不利查緝人員登檢,高達6公尺的乾舷讓登檢與海上救援人員施作困難。第三、源自雙船體的特性-風浪級數較大時,固然穿浪雙船體艦艇可以耐得住風浪,但人員舒適度高層是否有考量?
技術面的考量則是,海巡海軍沱江艦理論上可以平戰兩用,固然飛彈發射箱模組化設計能真的在12小時內改裝,然海巡沱江艦承平時期是否要加裝小艇、直升機甲板是否要更動以利登檢,這些更動是否影響了戰時艦艇的匿蹤性?其他諸多細項改動高層是否注意到基層提出的異見?
軍事上的考量則是,正因為沱江艦的匿蹤性能極佳,承平時期常常出現在海峽執勤,艦上的雷達反射波以及作業模式,是否會因時常巡弋而被敵方「摸透」,影響了戰時的運用彈性呢?因此有部份評論指出,是否不應過早或是太過頻繁的使用這種「海上王牌」,需等台海臨戰時期才運用方有助益。
▲目前海軍僅此一艘穿浪雙船體的沱江軍艦服役,因此每逢基地開放時總是吸引眾多民眾排隊參訪。陳國銘提供(圖/陳國銘提供)
海巡署的隱憂
但其實海巡署最大的兩個缺點是沒錢和艦艇分配。沒錢為戲謔說法,主要是指涉經費議題。諸如2016年11月,海巡署執行多項專案致使年度油料費不足,向行政院申請動支第二預備金,額度達到1億4273萬元,該年度海巡署含人事費,已經向行政院申請12億3918萬的第二預備金。
另外,艦艇分配也是問題,以8月23日媒體報載的海巡署前瞻造艦計畫為例,該署分10年編列500多億預算建造141艘大小海巡艦艇,其中12艘海巡沱江艦在行政院審議後,單價介於12億與15.2億元間,即使以12億1艘計算也屬「貴族」,因此有評論者指出,何不把建造海巡沱江艦的經費用於建造更多造型成熟的海巡艇?再以海巡署16個海巡隊、4個機動隊與1個直屬船隊來說,新造的海巡沱江艦也不夠分配,地區海巡隊仍將以100噸巡防艇為查緝主力。
許多國家也有將除役艦艇減裝後直接撥交海巡單位,例如中國海軍旅大級驅逐艦與江湖級護衛艦減裝後撥交海警;同理站在國家預算分配與物盡其用的角度來看,當局應當撥預算給海軍籌建24艘沱江艦,而把500噸級錦江級巡邏艦減裝後撥交海巡署,而將剩餘的前瞻計劃造艦費用用於加速海巡舊有艦艇的汰換以及人員維持費的支應,而不是看到新載具的出現或是依據海巡長官的喜好來定編。
外界認為第二海軍的構想,就是現任海巡署長李仲威強力指導下的政策,這項政策能否順利實施還有待後續觀察。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沱江2.0軍艦模型於2017年台北航太展中出爐,主要改進項目為防空武力與情蒐能力的加強。(圖/陳國銘提供)
8月23日,海巡署規畫的前瞻造艦計畫,包括「海巡版」沱江艦在內的141艘造艦計畫獲行政院核定,預計於10年內興建的141艘艦艇並逐步汰換130艘各式現有艦艇,其中有12艘採用沱江級軍艦設計,希望能於戰時扮演「第二海軍」的角色。
消息一出,有人替沱江軍艦2.0版開花結果感到高興,並對「第二海軍」與對「國艦國造」政策的落實感到欣慰,不過也有人認為海軍與海巡艦艇任務特性不一樣,不可能順利的「平戰轉換」、發揮戰力。但其實現行海巡署最大的缺陷恐怕在經費與分配。
贊成意見
第二海軍的論點是:海軍與海巡共用相同船體,在後勤維修上較為便利,承平時期海巡沱江艦上將預留反艦飛彈與戰系空間,一旦有警便可加裝飛彈(12小時內),這讓海軍戰時多了12艘沱江級軍艦與配置的反艦飛彈。拜海巡/海軍沱江艦構型一致之賜,後勤整補、料件規格與後勤補保會較過往海巡艦艇統一,出海值勤率或是海軍所謂的妥善率會增高許多。
另外一個贊成的意見就是海巡沱江艦的速度,雙船體艦艇因結構因素速度較一般艦艇來得快,海巡沱江艦因承平時期不用配備反艦飛彈等武裝,速度又較海軍沱江艦快些,對照目前海巡艦艇速度普遍不快的窘況,海巡沱江艦的速度對海巡高層來說確實是一大利多選項。
反對意見
第一、被論者所詬病的就是海巡沱江艦的鋁身材質,由於海巡艦艇需常常登檢,海巡艇與受緝船舶多所碰撞,登檢時艇身難免受損、後續進場保養時間也更長。第二、是海巡沱江艦乾舷太高不利查緝人員登檢,高達6公尺的乾舷讓登檢與海上救援人員施作困難。第三、源自雙船體的特性-風浪級數較大時,固然穿浪雙船體艦艇可以耐得住風浪,但人員舒適度高層是否有考量?
技術面的考量則是,海巡海軍沱江艦理論上可以平戰兩用,固然飛彈發射箱模組化設計能真的在12小時內改裝,然海巡沱江艦承平時期是否要加裝小艇、直升機甲板是否要更動以利登檢,這些更動是否影響了戰時艦艇的匿蹤性?其他諸多細項改動高層是否注意到基層提出的異見?
軍事上的考量則是,正因為沱江艦的匿蹤性能極佳,承平時期常常出現在海峽執勤,艦上的雷達反射波以及作業模式,是否會因時常巡弋而被敵方「摸透」,影響了戰時的運用彈性呢?因此有部份評論指出,是否不應過早或是太過頻繁的使用這種「海上王牌」,需等台海臨戰時期才運用方有助益。
▲目前海軍僅此一艘穿浪雙船體的沱江軍艦服役,因此每逢基地開放時總是吸引眾多民眾排隊參訪。陳國銘提供(圖/陳國銘提供)
海巡署的隱憂
但其實海巡署最大的兩個缺點是沒錢和艦艇分配。沒錢為戲謔說法,主要是指涉經費議題。諸如2016年11月,海巡署執行多項專案致使年度油料費不足,向行政院申請動支第二預備金,額度達到1億4273萬元,該年度海巡署含人事費,已經向行政院申請12億3918萬的第二預備金。
另外,艦艇分配也是問題,以8月23日媒體報載的海巡署前瞻造艦計畫為例,該署分10年編列500多億預算建造141艘大小海巡艦艇,其中12艘海巡沱江艦在行政院審議後,單價介於12億與15.2億元間,即使以12億1艘計算也屬「貴族」,因此有評論者指出,何不把建造海巡沱江艦的經費用於建造更多造型成熟的海巡艇?再以海巡署16個海巡隊、4個機動隊與1個直屬船隊來說,新造的海巡沱江艦也不夠分配,地區海巡隊仍將以100噸巡防艇為查緝主力。
許多國家也有將除役艦艇減裝後直接撥交海巡單位,例如中國海軍旅大級驅逐艦與江湖級護衛艦減裝後撥交海警;同理站在國家預算分配與物盡其用的角度來看,當局應當撥預算給海軍籌建24艘沱江艦,而把500噸級錦江級巡邏艦減裝後撥交海巡署,而將剩餘的前瞻計劃造艦費用用於加速海巡舊有艦艇的汰換以及人員維持費的支應,而不是看到新載具的出現或是依據海巡長官的喜好來定編。
外界認為第二海軍的構想,就是現任海巡署長李仲威強力指導下的政策,這項政策能否順利實施還有待後續觀察。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