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深夜,核三廠2號機因為冷卻水泵(RCP)跳脫,導致反應爐急停。23日上午,經濟部長李世光隨即出來喊話,「希望」在25日早上併聯。原能會也不負部長的期待,在24日深夜同意機組再起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5日早上,核三廠2號機順利併聯發電,提供95.1萬瓩的供電能力,讓接下來幾天的電力備轉容量脫離紅燈警戒。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次了,總之感謝核電廠再一次拯救我國電力危機。

然而,原能會這樣的作法,其實傷害了我國核安的基礎。

今年1月24日清晨,核三廠1號機也曾因為冷卻水泵的問題而停機。兩次冷卻水泵跳脫,在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皆屬於0級的「偏差現象」,無安全顧慮。所以打著「核工專家」名號的賀立維,每次都動輒以爐心熔毀、發生核災來恐嚇民眾,其實都暴露他根本外行。

真正的問題在於核安文化。處理過車諾比與福島核災的國際知名核安專家,趙嘉崇博士已經公開表明,原能會在機組緊急跳停的24小時內,因為供電危機而火速通過審核的作法,並不符合國際標準。

趙嘉崇博士指出,我國核安有兩大問題:第一、原能會作為核安管制機關,主委與副主委卻缺乏核工知識與經驗。第二、政治凌駕專業,這就是福島核災發生的原因。我國的核能安全管制能力,正在逐漸失去國際信任。

原能會的公務員,都是具有專業學養的事務官,為了幫助國家度過限電危機,許多人不眠不休加班審查,其心可感。問題出在政務任命的主委與副主委,迫使原能會忘記自己的職責。

原能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確保核安,一旦供電是否有危機被納入審查時程考量,原能會很難擺脫因為時間壓力而給予放行的嫌疑。就算原能會主委出面掛保證,缺乏專業背景也不具有說服力,原能會的公信力就這樣一點一滴被耗損。

讓我們檢視原能會對核三廠兩次急停事件的報告。

1月24日核三廠1號機的RCP跳脫,起因是「比流器接線過於緊繃」,致使馬達旋轉微振,線路接點處因緊繃加上振動而斷股,該處阻抗變大造成局部高溫熔斷。

7月23日核三廠2號機的RCP跳脫,起因是馬達斷路器匯流排包覆塑膠套「與其電纜接地編織銅帶過於接近」,造成長期部分放電,塑膠套絕緣劣化而打穿,發生閃絡放電,使電驛跳脫。

兩次事件相隔半年,出問題的零件不同,但關鍵都在於「絕緣間距」不足,這是在安裝電纜的施工階段的系統性問題,理應平行展開檢查。

然而,針對7月23日事件,原能會報告第4頁卻寫「1號機將擇期利用機組停機(如颱風來襲)時,再比照2號機平行展開檢查」,這代表原能會也確認有平行展開檢查的必要。但為什麼不現在要求將核三廠1號機和2號機暫時停機,全面進行重新檢視?

自然是因為缺電的關係。所以兩次停機,都是原能會在24小時內同意再起動。如果停了一部核電機組造成全國大限電,這個政治責任原能會擔不起。

原能會和台電都心知肚明,核三廠1號機也隨時有可能因為長期感電導致RCP跳脫,這是在賭運氣。反正處在缺電危機之下,每天都在賭運氣,不差這幾天、這幾個月,只是不知道還要再賭幾年。

我們要提醒,台灣使用核電將近四十年,能有在國際上名列前茅的核安績效,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透過累積無數的努力而來。

要不要使用核能是一種風險抉擇,但若核安管制機關未能謹守自己的角色,風險估算的根據也將失去意義,又如何談抉擇?就如同,我們總是說尊重司法,但若政治力一再干預司法辦案,我們還能放心信任司法嗎?

沒有良好核安管制文化與制度就推動核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們不能讓核安被政治侵蝕,更不能讓我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核安失去國際公信力。請政府指派具有核工專業的人才來擔任原能會主委,並且確保原能會官員擁有獨立監管的空間,而不需要擔心我國是否面臨供電危機。

那麼,我們才能放心地說,台灣可以推動核能成為清潔的基載電力。

我們雖然希望主管機關在監理時要顧及現實,但台灣是否會因為核電廠停機,造成全國分區限電,是台電的責任,電源供應不該是原能會需要考量的範圍。原能會在這種時刻,才能彰顯核安管制機關的超然獨立性,越在可能限電的時機,越不屈就環境,秉持專業,捍衛核能安全,才能贏得大家的敬重。

●作者:黃士修/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