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考今(19)日放榜,今年國文作文以「國際人才流動」為論述題,請學生寫下自身看法,而參與今年閱卷工作的東華大學副教授楊翠,日前針對該題目在個人臉書發表心得,認為有9成學生將台灣作為負面論述資料,卻未提出論證數據,一面倒認為台灣競爭低落、鎖國等,感嘆自己看了數百份「亡國論」,引發爭議。事後楊翠已將該貼文刪除,並於昨(18)日晚間發布十點聲明,指出自己原意只想簡單談些心得感想,未料引起爭議「完全超出我的想像」,也因爭議內容牽連無辜故撤下文章,並在聲明中第一點強調「請不要畫錯重點」。
以下為楊翠聲明全文:
1. 請不要劃錯重點:原PO文的初衷、意旨非常清楚,主要是在反思近年來台灣社會的「負面思考文化」,大考現象只是引發點,不是我想討論的主題。
2. 原PO文絕沒有在「批評考生」:原PO文講的是我觀察到的現象,從頭到尾沒有在批評考生,文章很清楚說:「這當然不是年輕學生的問題,而是台灣主流媒體的附靈。」原PO文也不是在討論「考試」這件事,更與評分無關。
3. 原PO文與閱卷標準完全無關:大考中心在閱卷之前,都會嚴謹地開會,由各召集人一題一題詳細解說,一級分一級分,詳細說明閱卷標準,並且每個閱卷者都必須通過試閱測驗,才能正式進行閱卷。本人閱卷多年,一向嚴格遵守大考中心的共同閱卷標準,因為這牽涉到公平標準與考生的前程,我絕對可以自信地說,自己從來都是公正地遵守試閱會議的共同標準。我非常講求公平,即使是一般的期中、期末考卷,成績也都是塗塗改改,思慮再三的,何況是大考。我的許多學生們都知道,這點完全可以被檢驗,訴諸公評,請考生與家長放心。
4. 請不要再騷擾大考中心:由於許多人誤讀了原PO文,以為是在討論「考試與評分」,擔心評分不公允,使得許多家長不斷打電話到大考中心,造成他們極大困擾,本人感到非常抱歉,誠摯地向大考中心致歉。身為閱卷者,實在不宜對考試內容發表意見,這是本人思慮不周的錯誤。因為本人只是對台灣社會的主流思考方式--「唱衰文化」--有感,而非對考試本身,以致於發文時警覺性不夠,造成家長與考生的焦慮與大考中心的困擾,在此誠摯致歉。我可以理解考生與家長的心情,但請務必不要再打電話到大考中心,請相信,在前述大考中心嚴謹的程序之下,閱卷者的個人觀點,對評分沒有影響。
5. 本題持正/反面思考,都不影響評分:試閱會議時,明確強調,本題無論持正/反面意見,乃至正反兩者都主張,都可以,不影響評分,我們看的是文字流暢性、論述結構,而非論點。我們是批閱「作文」,而非審閱「論點」,這點請相信大考中心與閱卷者的專業。而且,因為本題的題幹,早已將正、反、亦正亦反等三種意見都清楚羅列,因此,更無哪個觀點會被排除或扣分的問題。我與其他閱卷委員都是如此遵守的,請務必放心。
6. 回到「唱衰」台灣的主題:我要說的,從頭到尾都是主流的「負面思考文化」,與考試的評分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只是想說,一個國家的人民,自己對自己沒信心,否認自己,不斷地說自己國家沒救了、沒希望了,照鏡子覺得自己醜極了,難道是正確的思考方式嗎?我相信許多朋友的觀點,跟我是一樣的。我們這樣思考,不是因為我們服從了誰。
7. 對某些向我亂貼標籤的人:對於有些批評者指稱,楊翠的PO文顯示他們家族就要從抵抗走向服從了。我不知道說「不要否認自己」這句話,到底服從了誰?但我自己確確實實知道,我肯定不是服從於主流社會的強大唱衰文化,肯定不是服從於不斷放話要台灣完蛋、抓走李明哲、逼死劉曉波的壓霸中國政權。只要不是服從於這些,我就問心無愧。其他的,由他們去說,這種刻意的抹黑,毫無邏輯的論述,我不想與之爭論,毫無意義。
8. 關於「家族傳遞了什麼」:正巧,楊逵也曾在戰後二二八事件剛過的1948年,挺身對抗當時文壇主流的「唱衰文化」。1948年3月29日,《新生報.橋副刊》刊出楊逵的〈如何建立台灣新文學〉,他感性熱情,呼喚省內/外作家一起攜手,積極向前,讓台灣新文學風華重現。卻因文中標舉「台灣新文學」的名詞,以及強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的風華與傳統」,引發中國來台作家的群起圍攻,台灣作家隨之熱烈參與討論,擦槍走火,引爆戰後初期一場大型文學論戰。中國來台作家紛紛批評:「台灣新文學」根本不存在、台灣是「文學沙漠」、「台灣新文學」是奴化、講「台灣新文學」就是散播「毒素」,甚至嘲諷說:「台灣有沒有新文學?依我的看法,台灣的所謂新文學大概是一種『特產』,比如台灣有大甲蓆、虱目魚、波蘿蜜、香蕉的特產。」
不是很像嗎?
9. 家族,不一定非要傳遞什麼。但我們家族,確實傳遞了什麼。我們家族是破落戶,楊家可知的歷史,僅從楊逵父親楊鼻開始,僅知好像本來姓吳不姓楊,至於葉陶父親的來歷,也都還有很多弄不清楚的地方。從楊鼻以來,五代,從未從哪個政權身上獲得過什麼好處,只有壓迫與創痛而已。我們問心無愧,不必在意那些評價。
10. 最後,我知道,近日來,有許多識與不識的朋友,為我挺身而出,知音不必多言,誠摯感謝你們。對於一些本來只是誤讀或誤解的朋友,我也一併感謝,希望這場風波就此結束。謝謝大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 請不要劃錯重點:原PO文的初衷、意旨非常清楚,主要是在反思近年來台灣社會的「負面思考文化」,大考現象只是引發點,不是我想討論的主題。
2. 原PO文絕沒有在「批評考生」:原PO文講的是我觀察到的現象,從頭到尾沒有在批評考生,文章很清楚說:「這當然不是年輕學生的問題,而是台灣主流媒體的附靈。」原PO文也不是在討論「考試」這件事,更與評分無關。
3. 原PO文與閱卷標準完全無關:大考中心在閱卷之前,都會嚴謹地開會,由各召集人一題一題詳細解說,一級分一級分,詳細說明閱卷標準,並且每個閱卷者都必須通過試閱測驗,才能正式進行閱卷。本人閱卷多年,一向嚴格遵守大考中心的共同閱卷標準,因為這牽涉到公平標準與考生的前程,我絕對可以自信地說,自己從來都是公正地遵守試閱會議的共同標準。我非常講求公平,即使是一般的期中、期末考卷,成績也都是塗塗改改,思慮再三的,何況是大考。我的許多學生們都知道,這點完全可以被檢驗,訴諸公評,請考生與家長放心。
4. 請不要再騷擾大考中心:由於許多人誤讀了原PO文,以為是在討論「考試與評分」,擔心評分不公允,使得許多家長不斷打電話到大考中心,造成他們極大困擾,本人感到非常抱歉,誠摯地向大考中心致歉。身為閱卷者,實在不宜對考試內容發表意見,這是本人思慮不周的錯誤。因為本人只是對台灣社會的主流思考方式--「唱衰文化」--有感,而非對考試本身,以致於發文時警覺性不夠,造成家長與考生的焦慮與大考中心的困擾,在此誠摯致歉。我可以理解考生與家長的心情,但請務必不要再打電話到大考中心,請相信,在前述大考中心嚴謹的程序之下,閱卷者的個人觀點,對評分沒有影響。
5. 本題持正/反面思考,都不影響評分:試閱會議時,明確強調,本題無論持正/反面意見,乃至正反兩者都主張,都可以,不影響評分,我們看的是文字流暢性、論述結構,而非論點。我們是批閱「作文」,而非審閱「論點」,這點請相信大考中心與閱卷者的專業。而且,因為本題的題幹,早已將正、反、亦正亦反等三種意見都清楚羅列,因此,更無哪個觀點會被排除或扣分的問題。我與其他閱卷委員都是如此遵守的,請務必放心。
6. 回到「唱衰」台灣的主題:我要說的,從頭到尾都是主流的「負面思考文化」,與考試的評分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只是想說,一個國家的人民,自己對自己沒信心,否認自己,不斷地說自己國家沒救了、沒希望了,照鏡子覺得自己醜極了,難道是正確的思考方式嗎?我相信許多朋友的觀點,跟我是一樣的。我們這樣思考,不是因為我們服從了誰。
7. 對某些向我亂貼標籤的人:對於有些批評者指稱,楊翠的PO文顯示他們家族就要從抵抗走向服從了。我不知道說「不要否認自己」這句話,到底服從了誰?但我自己確確實實知道,我肯定不是服從於主流社會的強大唱衰文化,肯定不是服從於不斷放話要台灣完蛋、抓走李明哲、逼死劉曉波的壓霸中國政權。只要不是服從於這些,我就問心無愧。其他的,由他們去說,這種刻意的抹黑,毫無邏輯的論述,我不想與之爭論,毫無意義。
8. 關於「家族傳遞了什麼」:正巧,楊逵也曾在戰後二二八事件剛過的1948年,挺身對抗當時文壇主流的「唱衰文化」。1948年3月29日,《新生報.橋副刊》刊出楊逵的〈如何建立台灣新文學〉,他感性熱情,呼喚省內/外作家一起攜手,積極向前,讓台灣新文學風華重現。卻因文中標舉「台灣新文學」的名詞,以及強調「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的風華與傳統」,引發中國來台作家的群起圍攻,台灣作家隨之熱烈參與討論,擦槍走火,引爆戰後初期一場大型文學論戰。中國來台作家紛紛批評:「台灣新文學」根本不存在、台灣是「文學沙漠」、「台灣新文學」是奴化、講「台灣新文學」就是散播「毒素」,甚至嘲諷說:「台灣有沒有新文學?依我的看法,台灣的所謂新文學大概是一種『特產』,比如台灣有大甲蓆、虱目魚、波蘿蜜、香蕉的特產。」
不是很像嗎?
9. 家族,不一定非要傳遞什麼。但我們家族,確實傳遞了什麼。我們家族是破落戶,楊家可知的歷史,僅從楊逵父親楊鼻開始,僅知好像本來姓吳不姓楊,至於葉陶父親的來歷,也都還有很多弄不清楚的地方。從楊鼻以來,五代,從未從哪個政權身上獲得過什麼好處,只有壓迫與創痛而已。我們問心無愧,不必在意那些評價。
10. 最後,我知道,近日來,有許多識與不識的朋友,為我挺身而出,知音不必多言,誠摯感謝你們。對於一些本來只是誤讀或誤解的朋友,我也一併感謝,希望這場風波就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