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密/清明上河圖曾在裝裱時被接錯 一匹驢缺了條腿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圖中裝裱師正在『揭裱』,就是將原來裱畫的背紙和托紙都揭掉,以便於重新進行裝裱。
圖中裝裱師正在『揭裱』,就是將原來裱畫的背紙和托紙都揭掉,以便於重新進行裝裱。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裝裱工藝歷來被視為一幅書畫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傳統書畫作於宣紙和綾絹之上,宣紙質地纖薄、柔軟,一經墨色浸染,往往褶皺不平,既減弱了墨色的神韻,也不便於觀賞和收藏。裝裱後,書畫加固加厚,丹青妙墨也更有意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圖》,數百年來歷經諸多名家裝裱。在一次裝裱過程中,裝裱師一時疏忽接錯了段落。由於畫卷中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十分密集,長期以來沒被人發現。直到琉璃廠的裝裱老藝人張貴桐,又一次為它裝裱時才發現,其中有一匹驢缺了條腿。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畫卷中找到了那條腿,總算把這幅彌足珍貴的名畫給接順了。可見,一幅書畫能否流傳後世,與裝裱工藝的優劣,息息相關。

民國年間,北京的書畫裝裱業大多集中在琉璃廠一帶。劉林修的竹林齋、崔竹亭的竹實齋、馬霽川的玉池山房、張成榮的寶華齋……都是當時著名的裝裱鋪。

現而今,裝裱老藝人們相繼離世,這門老手藝也漸漸式微。幸虧,上世紀30年代,德國女攝影師赫達·莫理循用手中的相機為我們記錄了北京裝裱老藝人的身影和那些地道的老手藝。

裝裱主要有『托』、『裱』、『裝』三大基本工序。『托』是裝裱的第一道工序,一般稱『托畫』或『托畫心』,是指用漿糊在書畫家的作品背後加托一層宣紙。圖為裝裱師用排筆,從右向左給畫心均勻的刷漿糊。

托紙前,裝裱師要檢查畫心。圖中的裝裱師正在用鑷子或錐子,將留在畫心的排筆毛挑剔乾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