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時雙手手指僵硬持續一小時以上,牙刷拿不好,毛巾擰不乾,常常會讓人以為是早起天冷、運動傷害、家務勞累等;但是這種情形持續6周以上不見好轉,最好就醫檢查。萬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強迫自己忍下去,關節滑膜腔持續受到侵害,一旦變形損害就回不去了。
振興醫院一般內科/一般醫學科主任、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林孝義指出,已故作家「杏林子」劉俠是位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她從12歲發病之後,全身關節紅腫熱痛,止痛藥吃到胃痛、胃出血,終身坐輪椅;早年許多病患就像劉俠一樣因病而殘,甚至出現乾燥症、內臟併發症等,如今醫療進步,藥物多元,在發病初期2年內及早治療,過正常日子並不難。
「醫師,我是不是打針比較好?」林孝義說,有的病人上網蒐尋資料,堅信類風濕性關節炎只有定期打針才有療效,不想天天吃藥一大把;相反地,也有病人聽到打針就搖頭皺眉,或是針劑使用一段時日出現了「針頭恐懼症」。
大多數病友的常用藥是止痛消炎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皮質類固醇,以及日常保養的免疫節調劑(又稱為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例如Methotrexate(MTX)。不過,大約有2至3成的中重度病友,使用包含MTX在內的2種藥物以上,持續半年仍未能緩解發炎,就要額外使用蛋白質生物製劑,或是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
林孝義分析,生物製劑的藥理不同,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拮抗IL細胞激素、拮抗B細胞、抑制T細胞作用等,都是皮下或靜脈的注射針劑,連同可以抑制JAK訊息傳遞的口服小分子藥物,在病情嚴重程度、臨床實證研究、藥物經濟的考量之下,已有7種取得健保給付,不可合併使用。這些藥物都是用來阻斷發炎物質的形成,林孝義認為,一年的藥費大約是新台幣30萬元到40萬元,乍看不是小數字,卻能有效避免病患殘障失能,保有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減少家人照顧的壓力,無形之中省下龐大的社會負擔。
「事先要讓病人知道到治療的好處,以及可能的感染風險。」林孝義強調,不時會碰到的情況是,病人害怕還沒有得到治療的好處就先得到副作用,也會擔心病了這麼久也治療這麼久,會不會得癌症?
林孝義特別提醒,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阻止關節發炎惡化,效果卻是一體兩面,人體免疫系統也受到壓抑,有可能使得潛在肺結核感染浮現出來,或促使B型、C型病毒活化;因此儘可能事先檢驗結核病、肝炎帶原,先行預防治療,再給予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用藥期間持續監測評估,病人更安心。
有人形容類風濕關節炎是不會死的癌症,林孝義解釋,病友處於慢性發炎狀況,有人認為長期發炎會導致癌症,又或者是長期用免疫調節劑降低了人體抑癌能力,某些研究也認為病友罹患淋巴癌的風險較高。所以依照病人的臨床症狀來選擇藥物並小心調整劑量,監測病人的發炎數值、藥物不良反應、肝腎功能等,這是醫師該做的事情。病友胡亂停藥減藥,造成病情反覆,說不定聰明反被聰明誤,因骨折急診、併發症住院,都是真實發生的案例,重新治療更加棘手。
林孝義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等自體免疫病友的活動參與很深,最近先後歐洲、亞洲的風濕病醫學會議中,分享或主持病友倡議經驗。他認為,病人有這樣的體質,病友衛教與相互學習、自我照護能力、家庭支持功能等,都非常重要,醫療人員也要聆聽病友心聲,協助其與疾病和平共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是不是打針比較好?」林孝義說,有的病人上網蒐尋資料,堅信類風濕性關節炎只有定期打針才有療效,不想天天吃藥一大把;相反地,也有病人聽到打針就搖頭皺眉,或是針劑使用一段時日出現了「針頭恐懼症」。
大多數病友的常用藥是止痛消炎的非類固醇消炎藥、皮質類固醇,以及日常保養的免疫節調劑(又稱為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例如Methotrexate(MTX)。不過,大約有2至3成的中重度病友,使用包含MTX在內的2種藥物以上,持續半年仍未能緩解發炎,就要額外使用蛋白質生物製劑,或是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
林孝義分析,生物製劑的藥理不同,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拮抗IL細胞激素、拮抗B細胞、抑制T細胞作用等,都是皮下或靜脈的注射針劑,連同可以抑制JAK訊息傳遞的口服小分子藥物,在病情嚴重程度、臨床實證研究、藥物經濟的考量之下,已有7種取得健保給付,不可合併使用。這些藥物都是用來阻斷發炎物質的形成,林孝義認為,一年的藥費大約是新台幣30萬元到40萬元,乍看不是小數字,卻能有效避免病患殘障失能,保有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減少家人照顧的壓力,無形之中省下龐大的社會負擔。
「事先要讓病人知道到治療的好處,以及可能的感染風險。」林孝義強調,不時會碰到的情況是,病人害怕還沒有得到治療的好處就先得到副作用,也會擔心病了這麼久也治療這麼久,會不會得癌症?
林孝義特別提醒,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阻止關節發炎惡化,效果卻是一體兩面,人體免疫系統也受到壓抑,有可能使得潛在肺結核感染浮現出來,或促使B型、C型病毒活化;因此儘可能事先檢驗結核病、肝炎帶原,先行預防治療,再給予生物製劑或口服小分子藥物,用藥期間持續監測評估,病人更安心。
有人形容類風濕關節炎是不會死的癌症,林孝義解釋,病友處於慢性發炎狀況,有人認為長期發炎會導致癌症,又或者是長期用免疫調節劑降低了人體抑癌能力,某些研究也認為病友罹患淋巴癌的風險較高。所以依照病人的臨床症狀來選擇藥物並小心調整劑量,監測病人的發炎數值、藥物不良反應、肝腎功能等,這是醫師該做的事情。病友胡亂停藥減藥,造成病情反覆,說不定聰明反被聰明誤,因骨折急診、併發症住院,都是真實發生的案例,重新治療更加棘手。
林孝義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等自體免疫病友的活動參與很深,最近先後歐洲、亞洲的風濕病醫學會議中,分享或主持病友倡議經驗。他認為,病人有這樣的體質,病友衛教與相互學習、自我照護能力、家庭支持功能等,都非常重要,醫療人員也要聆聽病友心聲,協助其與疾病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