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喜讀太史公《史記》的人數不勝數。從專治文史的學者到其他行業的讀者,不論是老年還是青年,只要展卷披覽,就會愛不釋手。個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司馬遷撰文善於剪裁史料,尤其善於從『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自序》)的史料中,『擇其言尤雅者』(《五帝本紀》),支撐文章的立意和布局,亦即在充分佔有史料的基礎上優選典型史料,突出紀傳人物固有的特點和亮點,當是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鳳凰網報導,翦伯贊對於司馬遷剪裁史料的匠心和功力曾有論述。他在《論司馬遷的歷史學》一文中說:『兩千年來,讀《史記》未有不盛讚司馬遷之文章者;誠然,司馬遷的文章真是氣勢蓬勃,既沉重而又飛舞。』又說:『司馬遷的文章之好,不在於筆調,而在於他善於組織史料。
例如他撰伯夷,則錄其《西山之歌》,以顯其氣節;撰孔、孟,則錄其言語,以顯其大道;撰老、莊,則錄其著作,以顯其學派;撰屈、賈,則錄其辭賦,以顯其文章;撰儒林,則錄其師承,以顯其淵源;撰管、晏,則錄其政績,以顯其文治;撰田單、樂毅,則錄其戰伐,以顯其武功;撰張、蘇,則錄其遊說,以顯其縱橫;
撰貨殖,則錄其財產,以顯其富厚;撰刺客,則錄其敢死,以顯其慷慨;撰遊俠,則錄其重諾,以顯其俠義;撰滑稽,則錄其笑謔,以顯其諷刺;撰佞幸,則錄其賣身投靠,以顯其下流無恥。總之,他對每一個紀傳的人物,都能夠抓住他的特點,闡揚他的特點,使這個被紀傳的人物,躍然紙上,蕭疏欲動。』(《翦伯贊史學論文選集》第2輯,人民出版社,1990,117頁)
筆者對翦伯贊的上述論斷及其舉例深以為然,愈想愈有豁然開朗之感。欽佩之餘,不惜冒狗尾續貂之險,也從《史記》中拈出幾例,試作補充印證。
《孫子吳起列傳》是兩位名聞遐邇的兵家合傳。其中用以紀傳春秋時期兵家孫武的史料,典型卻出人意料。按照常人的思維方式,為孫武立傳無疑要圍繞《孫子兵法》加以展開。可是,司馬遷選用的史料看去似乎遠離宏旨,將筆墨集中於孫武以宮女代士兵當面為吳王闔廬操練陣法。『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斧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惟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這條史料,小中見大,以孫武恪守『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信條,為確保軍中令行禁止,毅然將吳王的兩位愛姬即視操練為兒戲的隊長斬首,促使操練面目一新,突出了孫武有智慧、有氣魄、『能用兵』的特點。至於孫武的兵法和軍功,只用了兩句話緊扣主題,即開頭吳王說『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一句,結尾『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一句。
《張儀列傳》描寫的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活動。縱橫家的特點是:身處天下大亂之時,心繫天下大治之事,靠三寸不爛之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將生死榮辱置之度外。力主『連橫』的張儀,一次南下楚國遊說,丞相府管家誣陷其盜竊玉璧,遭到鞭笞之苦和驅逐之辱,帶傷回家又為妻子訕笑。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所答非所問,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夫妻二人圍繞『舌』的幾句簡潔、幽默的對話,恰如其分地刻畫出張儀的職業特點和鮮活形象。如此典型的史料只有用在縱橫家身上,才能光彩照人。倘若移到其他行業的人身上,則不免滑稽可笑。
《李斯列傳》是寫胸無大志而又貪圖富貴的李斯曲折與悲慘的人生。『閭巷布衣』出身的李斯,年輕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鼠目寸光的李斯,從『倉中鼠』與『廁中鼠』的差異中,悟到了為人的『賢』與『不肖』,遂把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定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為了擺脫卑賤和窮困的處境,李斯發奮『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成,投奔秦王嬴政,輔佐他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嬴政稱始皇帝後,李斯官居丞相。秦始皇死後,公子胡亥與宦官趙高密謀篡奪皇位,偽造詔書賜劍始皇長子扶蘇,李斯『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事成,胡亥和趙高反誣李斯『裂地而王』,將其腰斬。上引的那條典型史料,成了貫穿這一過程的主線,猶如綱之於目,起到了舉一綱而眾目張,述一事則諸事明的作用。
《刺客列傳》寫的是一群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樊於期是這個群體的佼佼者。戰國時期,燕太子丹面臨秦國犁庭掃穴的滅頂之災,向荊軻謀求刺殺秦王之策。荊軻提出,只有用秦國降將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為見面禮,才能取得秦王信任,最後達到圖窮匕見的目的。
丹不忍心對樊於期使用如此殘忍手段,荊軻『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用樊於期舍生取義、從容自刎的典型史料,表現刺客特有的剛烈性格,可謂量體裁衣,天衣無縫。因為樊於期這種悲壯舉動,只有深明大義的刺客才能做得出來。
《蕭相國世家》寫劉邦慧眼識才,定蕭何為開國丞相,用的史料更是典型:劉邦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得天下後『論功行封』,將蕭何排在首位,追隨劉邦打天下的武將們激烈反對。他們說:『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劉邦力排眾議,強調蕭何獨有的『功人』作用,是因為劉邦發現了蕭何具有超群的治國理政之才:『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圖書也。』這條典型史料,畫龍點睛,既突出了蕭何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決定了西漢的首任丞相非蕭何莫屬的政治格局。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翻開《史記》,俯拾皆是。司馬遷高超的剪裁史料功夫,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使得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名段成為世代流傳的美文經典,以至被濃縮為成語。譬如《秦始皇本紀》中的『指鹿為馬』,《項羽本紀》中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陳涉世家》中的『篝火狐鳴』,《留侯世家》中的『孺子可教』,《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圍魏救趙』,《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負荊請罪』,《淮陰侯列傳》中的『拔旗易幟』,《平原君虞卿列傳》中的『毛遂自薦』,《孟嘗君列傳》中的『雞鳴狗盜』,等等。
將以上論述概而言之,似可得出如下結論:善於剪裁史料,特別是善於優選典型史料立意謀篇,是防止撰文千篇一律的有效途徑。君若有意,不妨一試。
(本文刊於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7年第4期,已收入《名家講〈史記〉》一書。)
《史記》書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他撰伯夷,則錄其《西山之歌》,以顯其氣節;撰孔、孟,則錄其言語,以顯其大道;撰老、莊,則錄其著作,以顯其學派;撰屈、賈,則錄其辭賦,以顯其文章;撰儒林,則錄其師承,以顯其淵源;撰管、晏,則錄其政績,以顯其文治;撰田單、樂毅,則錄其戰伐,以顯其武功;撰張、蘇,則錄其遊說,以顯其縱橫;
撰貨殖,則錄其財產,以顯其富厚;撰刺客,則錄其敢死,以顯其慷慨;撰遊俠,則錄其重諾,以顯其俠義;撰滑稽,則錄其笑謔,以顯其諷刺;撰佞幸,則錄其賣身投靠,以顯其下流無恥。總之,他對每一個紀傳的人物,都能夠抓住他的特點,闡揚他的特點,使這個被紀傳的人物,躍然紙上,蕭疏欲動。』(《翦伯贊史學論文選集》第2輯,人民出版社,1990,117頁)
筆者對翦伯贊的上述論斷及其舉例深以為然,愈想愈有豁然開朗之感。欽佩之餘,不惜冒狗尾續貂之險,也從《史記》中拈出幾例,試作補充印證。
《孫子吳起列傳》是兩位名聞遐邇的兵家合傳。其中用以紀傳春秋時期兵家孫武的史料,典型卻出人意料。按照常人的思維方式,為孫武立傳無疑要圍繞《孫子兵法》加以展開。可是,司馬遷選用的史料看去似乎遠離宏旨,將筆墨集中於孫武以宮女代士兵當面為吳王闔廬操練陣法。『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斧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惟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這條史料,小中見大,以孫武恪守『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信條,為確保軍中令行禁止,毅然將吳王的兩位愛姬即視操練為兒戲的隊長斬首,促使操練面目一新,突出了孫武有智慧、有氣魄、『能用兵』的特點。至於孫武的兵法和軍功,只用了兩句話緊扣主題,即開頭吳王說『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一句,結尾『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一句。
《張儀列傳》描寫的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活動。縱橫家的特點是:身處天下大亂之時,心繫天下大治之事,靠三寸不爛之舌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將生死榮辱置之度外。力主『連橫』的張儀,一次南下楚國遊說,丞相府管家誣陷其盜竊玉璧,遭到鞭笞之苦和驅逐之辱,帶傷回家又為妻子訕笑。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所答非所問,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夫妻二人圍繞『舌』的幾句簡潔、幽默的對話,恰如其分地刻畫出張儀的職業特點和鮮活形象。如此典型的史料只有用在縱橫家身上,才能光彩照人。倘若移到其他行業的人身上,則不免滑稽可笑。
《李斯列傳》是寫胸無大志而又貪圖富貴的李斯曲折與悲慘的人生。『閭巷布衣』出身的李斯,年輕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潔,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鼠目寸光的李斯,從『倉中鼠』與『廁中鼠』的差異中,悟到了為人的『賢』與『不肖』,遂把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定為人生的終極目標。為了擺脫卑賤和窮困的處境,李斯發奮『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學成,投奔秦王嬴政,輔佐他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嬴政稱始皇帝後,李斯官居丞相。秦始皇死後,公子胡亥與宦官趙高密謀篡奪皇位,偽造詔書賜劍始皇長子扶蘇,李斯『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事成,胡亥和趙高反誣李斯『裂地而王』,將其腰斬。上引的那條典型史料,成了貫穿這一過程的主線,猶如綱之於目,起到了舉一綱而眾目張,述一事則諸事明的作用。
《刺客列傳》寫的是一群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仁人志士,樊於期是這個群體的佼佼者。戰國時期,燕太子丹面臨秦國犁庭掃穴的滅頂之災,向荊軻謀求刺殺秦王之策。荊軻提出,只有用秦國降將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作為見面禮,才能取得秦王信任,最後達到圖窮匕見的目的。
丹不忍心對樊於期使用如此殘忍手段,荊軻『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用樊於期舍生取義、從容自刎的典型史料,表現刺客特有的剛烈性格,可謂量體裁衣,天衣無縫。因為樊於期這種悲壯舉動,只有深明大義的刺客才能做得出來。
《蕭相國世家》寫劉邦慧眼識才,定蕭何為開國丞相,用的史料更是典型:劉邦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得天下後『論功行封』,將蕭何排在首位,追隨劉邦打天下的武將們激烈反對。他們說:『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掠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
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劉邦力排眾議,強調蕭何獨有的『功人』作用,是因為劉邦發現了蕭何具有超群的治國理政之才:『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扼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圖書也。』這條典型史料,畫龍點睛,既突出了蕭何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也決定了西漢的首任丞相非蕭何莫屬的政治格局。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翻開《史記》,俯拾皆是。司馬遷高超的剪裁史料功夫,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召力,使得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名段成為世代流傳的美文經典,以至被濃縮為成語。譬如《秦始皇本紀》中的『指鹿為馬』,《項羽本紀》中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陳涉世家》中的『篝火狐鳴』,《留侯世家》中的『孺子可教』,《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圍魏救趙』,《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負荊請罪』,《淮陰侯列傳》中的『拔旗易幟』,《平原君虞卿列傳》中的『毛遂自薦』,《孟嘗君列傳》中的『雞鳴狗盜』,等等。
將以上論述概而言之,似可得出如下結論:善於剪裁史料,特別是善於優選典型史料立意謀篇,是防止撰文千篇一律的有效途徑。君若有意,不妨一試。
(本文刊於中華書局《文史知識》2007年第4期,已收入《名家講〈史記〉》一書。)
《史記》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