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要親鳥還在、棲地還在,我們還會有更多更多的小鳳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次見到民生社區的小胖鷹是在上禮拜六的下午。俯臥的她羽翼已豐,看起來新鮮而完整。但是用手仔細摸索,她的頭骨碎裂,而肚腹有輕微的破裂。典型的道路撞擊事件造成的死亡吧,我們是這麼想的。不過,就像大部分的動物道路車禍案件一樣,沒有人目擊,也沒有人知道確切的過程了。我們在星期六的上午接到電話,台灣猛禽研究會的楊明淵研究員趕到現場,帶回來這隻年幼折翼的鳥。長期守候這窩親子接近半年的社區民眾,大家都很傷感。

鳳頭蒼鷹開始進駐台灣的都會區,一般相信發生在2000年之後。台灣近年有不少這種「野生動物都會化」的例子,從1990年代晚期忽然遍布全台的黑冠麻鷺,一直到近年進駐台北市的台灣藍鵲、到處擾人清夢的夜鷹,都是類似的案例。這種突然改變習性的鳥類經常伴隨幾個不同的理由,食物資源的提升和築巢場所的可及性通常是關鍵的因素。有了這兩樣因素的加持,常常促使城市族群比起山林族群擁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以鳳頭蒼鷹為例,根據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林文隆、曾惠芸團隊的研究,顯示鳳頭蒼鷹在山林地區的離巢成功率只有60.4%,但是在市區的離巢成功率高達89.4%。而以離巢幼鳥的數量來比較,每一巢鳳頭蒼鷹在山林地區平均可以養活0.88隻幼鳥,但是在都會地區可以養活1.23隻幼鳥。在豐富的食物資源加持之下,城市裡的生殖產值,比山林足足多了40%!

同樣根據林文隆等人的研究,顯示在鄉間地區,鳳頭蒼鷹幼雛的天敵主要是樹棲性的大型蛇類,次要則是颱風季節的暴雨侵襲。到了都市地區,反而人為因素變成鳳頭蒼鷹最大的麻煩。粗心修枝的公園路樹管理人員、不小心落巢造成的車禍、甚至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的掠食,這些都成為都市幼雛最大的威脅。然而,整體而言,鳳頭蒼鷹的族群仍然受惠於這樣的都會生態系,而年輕的親鳥更是受惠的一群。例如,2014年在中山南路台大醫院旁邊行道樹上孵出來的小公鳥,到了2015年就成為永樂國小即時影像中的「小爸爸」,也成功養大兩隻小鳥,小爸爸的表現讓專家們跌破眼鏡。當築巢的地點由山林搬到都市,好處多了一些,壞處也多了一些。總合起來的好處多於壞處,牠們就搬進城來了。

離巢的那一剎那是小鳳頭一生之中最危險的一刻。落巢,落水,車禍,流浪犬貓,這些因素都有可能讓小鳳頭瞬間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是即使可以成功離巢,之後的麻煩也不見得少。離巢之後的第一個秋冬是生存上最嚴峻的考驗,大部分的幼鳥都沒有辦法熬過親鳥停止供食之後的食物短缺。即使成功建立自己的生存能力,如何佔據自己的山頭,仍然是日後的挑戰。照市區鳳頭「每巢養活1.23隻幼鳥」的數字計算,台北市的10多個巢位每年平均可以生出12隻以上的小鳳頭。這些小鳳頭如何在強敵環伺的環境之中建立自己的領域?這就是個大麻煩了。也因此,在一個穩定的生態環境中,大部分的小鳳頭蒼鷹勢必會在離巢之後的短期之內死亡,這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民生社區的小胖鷹第一次落巢的時候就讓我們很擔心,因為大部分正常的小鳳頭不太會犯下這樣致命的錯誤。我記得我們在當天曾經在網路上討論:「大家給了小鳳頭一次額外的機會。再錯一次,我們就很難救了。」或許某位粗心的駕駛在清晨時分撞上了在樹下路邊遊蕩的牠,我們也難以苛責特定對象的駕駛人。但無論如何,民生社區的守望者們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精彩的範例。

這隻小鳳頭在眾人的關注之下成長茁壯,一夕之間成為眾人的焦點。但是她不但引發社區居民對生態保育的重視,也引發國人對這些物種的關注。連默默耕耘的研究人員們,也因為社區居民的熱情而受到莫大的鼓舞。除此之外,這件事情也提醒我們:真正往下扎根的保育工作,除了瀕危物種之外,每天住在你身邊的、看似柔弱但又帶著生命韌性的都會區物種,也可以是非常好的關注對象。

小胖鷹在短短兩個月之內驟然結束她短暫的生命,但是她也為台灣的環境教育扎根,踏出了更扎實的一步。在死了一隻小鳳頭蒼鷹之後?看起來像是很聳動的標題,但是沒關係。只要親鳥還在,大樹還在,棲地還在,大家守護環境家園的心還在,我們還會有更多更多的小鳳頭。看看明年,讓我們期待同一對親鳥,又會帶給我們甚麼樣的驚喜呢?

(林思民 台灣猛禽研究會 副理事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