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罪,是一個人。單名一個「罪」字,是母親給起的,這讓他直覺懷疑媽媽在潛意識裡認定了「性」或「生命」都是一種罪。《余罪》這齣戲,從幕啟第一刻開始,便被做了這麼「不羈」的定調,從頭到尾,活脫鮮明,看得人欲罷不能。人物的反骨歷歷,逆天栩栩,情節的主架構出人意表,小細節引人入勝,不論「角色設定」或「劇情走向」,充斥的是一再讓人雙眼一亮的「不按牌裡出牌」,怪異得不得了,精彩得不得了,好看得不得了。
繼風靡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和學歷段的廣大觀眾,以精緻製作、雋永劇本以及迷人演技擄獲人心的《歡樂頌》之後,今年上半年華語電視屏幕上又一個始料未及的「驚喜」,頒給了這個毫不起眼(當初沒人看好)卻意外刮起旋風的網路劇《余罪》。第一季短短12集,高潮迭起,一氣呵成,人物讓人過目難忘,台詞讓人聽出耳油,大陸網友敢削敢嗆舌頭最毒「豆瓣網」上評分居然高達9.1,幾乎完全不見負評,叫好叫座,一面倒豎起大拇指。
網路劇,在網際平台播出,收視的模式、習慣是新的,跟傳統常規的戲劇製作比起來,就投資方來說,一個作品回收的機率和商機,直到目前都尚在讓SOP以及「邊際報酬率」計算方式「浮現」出來的階段,所以,預算的相對「保守」是合理的,在卡斯陣容、拍攝格局、製作成本上「大」不起來,也是合理的。然而,「省錢」不可能是讓觀眾降低「何謂好看的戲」的標準的「藉口」,大戲小戲,可以「陽春」,但不能「乏味」;好戲爛戲,看一集都要花幾十分鐘,觀眾不會因為「同情」而去「忍耐」,一旦吸引不了眼球,他轉身便走了。因此,網路劇必須在種種先天不足的制約和窘迫下另闢蹊徑,於是,我們看到的是《太子妃升職記》,以大氣揮灑的流暢和從容,把「粗製濫造」經營成一種有說服力的「極簡美學」,我們看到的是《上癮》以精準的卡斯選擇,肌理豐穎情感濃郁的劇情,彌補了製作面的「寒酸」,還成功地呈現了樸實卻誠懇感人的拍攝風格。連同今年的《余罪》,在在證明:觀眾挑戲,並不是「一言堂」,創意的高明,手法的獨特,以及戲味兒人味兒「多到滿出來」的飽和過癮,看戲的人目光雪亮,絕對判斷得出來的,而,這跟預算是否豪華卡斯是否巨星,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余罪》改編自網絡原創小說作家常書欣的同名小說,余罪是一個痞氣、匪氣都夠嗆的警校生,第一季的前半部,是一場型式吊詭充滿意外的選拔過程(類似城市生存遊戲,卻穿插進更多妙趣橫生設計感十足的生動小哏),後半部是混混小警察當了臥底,在暗潮洶湧的販毒集團裡險象環生,風聲鶴唳,充滿變數;而不論是「意外」或者「變數」,正就是一齣戲的懸念保持在一種極高度戲劇張力,讓觀眾的心被勾得死死牢牢的的,不二法門。
潮流所趨,當前大陸影視製作十有六七改編自網路IP(Intellectual Property,寬一點說,叫做「智慧財權」,窄一點說,就是「原著小說」啦!)但拍粗拍爛拍失敗的比例偏高,每當有人氣爆棚的超高知名度IP又被搬上螢幕,哀鴻遍野大哭心愛的故事人物活生生被「毀」了的案例,不勝枚舉。但,《余罪》這齣戲的成功,關鍵因素之一便在於精準地擷取(或說「還原」了)原著中的菁華,立體化了箇中的面貌與生命,原先躍然紙上的文字魅力(諸如「混得好,是混;混得不好,是混混。」這類屬於京腔京調特有的,帶著流氣帶著嘲諷,卻也帶著盎然生命活力的口語),不但讓戲裡的角色個個具備了特別高的「辨認度」和「記憶度」,甚至進一步構築出了一個氣息「感染力」強大到不可思議的「世界觀」:有一個這樣的城市(是不是北京,反倒不重要了),生活著這樣一群人,發生著這樣的一個故事,而這個「感染力」讓觀眾「入」起戲來,毫無阻滯障礙,跟著劇情大笑、動容,跟著緊張。
▲愛奇藝自製劇《余罪》在「豆瓣網」上評分高達9.1,幾乎不見負評,叫好叫座,一面倒豎起大拇指。(圖/愛奇藝提供,2016.06.06)
看過戲的人應該沒有人會否認:出飾「余罪」的張一山,是讓整個故事真正活起來的靈魂。江湖中傳說,有種氣場龐大演技能量豐沛到無處不在,不但自己對自己的角色「內化」通透,演繹得爐火純青,甚至有足夠的「帶動力」將任何對戲的大小人物一起涵蓋進來的絕頂演技,所謂「一個人,撐起一齣戲」,這一次,算是眼見為憑了!
「一個人,撐起一齣戲」,是這個演員跟角色合而為一,是這個角色的遭遇緊扣人心,是這個角色的情感起伏讓人不由自主地關切、跟隨,並且投射(共鳴。「余罪」這個角色放在哪個厲害的演員身上,都是一項莫大的挑戰:天生的玩世不恭,對禮教、章法、規制不由自主想去挑釁,質疑,甚而衝撞的,從血液裡帶來的因子,渾身上下不管不顧的拼勁和無畏,卻有一顆愛起來不惜粉身碎骨的心;他身材矮小,身板瘦薄,千軍萬馬裡卻總是一夫當關地衝在最前頭。張一山,讓人嘆為觀止地(也是五體投地的)和「余罪」這樣一個極難刻劃詮釋的人物畫上了等號,嚴絲合縫,有血有肉,有著呼吸和溫度,也讓人再清晰不過地體會到「余罪之所以是余罪」的成長,思維,情緒,種種幽微的細節。這,肯定是2016上半年塑造得最出色的幾個男性戲劇角色之一。
張一山,對台灣觀眾是生面孔,在大陸卻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12歲以童星出道,倫理劇《家有兒女》從2004年起四年裡演了四季(另一個也是十幾億觀眾「看著長大」的,一起從《家有兒女》裡脫穎而出的童星,是剛在《歡樂頌》裡把個大大咧咧的「邱瑩瑩」演得絲絲入扣的楊紫),他功底深厚,特質突出,成年後卻並不是發展得特別順遂(在《老炮兒》裡,還得為演技遠不如他的吳亦凡、李易峰當陪襯),然而,有麝自然香,「余罪」因張一山變得擲地而聲,張一山也終於因為「余罪」,真真正正被看見了。
除了劇本出色,除了張一山精彩,這戲的大小演員幾乎沒一個是耳熟能詳的big name,卻個個到位,整體成績紮實,讓整齣戲耐看好看,而完全忽略了某些製作上的簡約。戲的前半段,幾個年輕的警校生被放置在大城的不同角落進行為期40天孤立無援的生存考驗,幾個年輕演員的形象、氣質、人物設定,無一雷同,克服這40天的手段策略也大異其趣,這段戲,曲折得合情入理,自然得沒有冷場,更讓幾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意外地展露了可喜的靈活演技,人人隱然都見大將之風。
本劇的優點不少,更難得的是在節奏明快的進展中還存在著好幾個發人深省的主題:例如,定義「優劣」的主觀標準是否狹隘?(與余罪一起經歷生存考驗的死黨,都算是同屆警校生裡的拐瓜裂棗,然而最後順利通過考驗的,也是他們);例如,「規範」和「規則」的制約,哪些是存在著可以彈性修正的空間的?又有哪些是絕對不容許動搖的?(余罪行事,處處不合常理,對「當警察」這件事心不甘情不願,卻是在「被容許的底線」內,可以有最大能力發揮的特例份子,一個罕見的精英),以及,是非對錯的「最大公約數」,究竟交集何在?(余罪混進販毒集團,過程中使的小奸不壞,不比別人少)。這些議題,深刻卻並不深沉,有「啟發性」,但不影響「娛樂性」,是這個戲的質感所在,價值所在,是這個戲在創作上最應該獲得肯定的核心態度,也是傑夫哥鄭重向你推薦這齣很可能會比你忽略掉的好戲的,真正理由。
愛奇藝自製劇「余罪」每周一~三晚上8點大陸、台灣同步更新。第一季12集已全數上架,該劇推出後廣受好評,第二季也將於6/13開播。(以上劇照/愛奇藝提供)
▲愛奇藝自製劇《余罪》叫好叫座。(圖/愛奇藝提供,2016.06.06)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劃、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劇,在網際平台播出,收視的模式、習慣是新的,跟傳統常規的戲劇製作比起來,就投資方來說,一個作品回收的機率和商機,直到目前都尚在讓SOP以及「邊際報酬率」計算方式「浮現」出來的階段,所以,預算的相對「保守」是合理的,在卡斯陣容、拍攝格局、製作成本上「大」不起來,也是合理的。然而,「省錢」不可能是讓觀眾降低「何謂好看的戲」的標準的「藉口」,大戲小戲,可以「陽春」,但不能「乏味」;好戲爛戲,看一集都要花幾十分鐘,觀眾不會因為「同情」而去「忍耐」,一旦吸引不了眼球,他轉身便走了。因此,網路劇必須在種種先天不足的制約和窘迫下另闢蹊徑,於是,我們看到的是《太子妃升職記》,以大氣揮灑的流暢和從容,把「粗製濫造」經營成一種有說服力的「極簡美學」,我們看到的是《上癮》以精準的卡斯選擇,肌理豐穎情感濃郁的劇情,彌補了製作面的「寒酸」,還成功地呈現了樸實卻誠懇感人的拍攝風格。連同今年的《余罪》,在在證明:觀眾挑戲,並不是「一言堂」,創意的高明,手法的獨特,以及戲味兒人味兒「多到滿出來」的飽和過癮,看戲的人目光雪亮,絕對判斷得出來的,而,這跟預算是否豪華卡斯是否巨星,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余罪》改編自網絡原創小說作家常書欣的同名小說,余罪是一個痞氣、匪氣都夠嗆的警校生,第一季的前半部,是一場型式吊詭充滿意外的選拔過程(類似城市生存遊戲,卻穿插進更多妙趣橫生設計感十足的生動小哏),後半部是混混小警察當了臥底,在暗潮洶湧的販毒集團裡險象環生,風聲鶴唳,充滿變數;而不論是「意外」或者「變數」,正就是一齣戲的懸念保持在一種極高度戲劇張力,讓觀眾的心被勾得死死牢牢的的,不二法門。
潮流所趨,當前大陸影視製作十有六七改編自網路IP(Intellectual Property,寬一點說,叫做「智慧財權」,窄一點說,就是「原著小說」啦!)但拍粗拍爛拍失敗的比例偏高,每當有人氣爆棚的超高知名度IP又被搬上螢幕,哀鴻遍野大哭心愛的故事人物活生生被「毀」了的案例,不勝枚舉。但,《余罪》這齣戲的成功,關鍵因素之一便在於精準地擷取(或說「還原」了)原著中的菁華,立體化了箇中的面貌與生命,原先躍然紙上的文字魅力(諸如「混得好,是混;混得不好,是混混。」這類屬於京腔京調特有的,帶著流氣帶著嘲諷,卻也帶著盎然生命活力的口語),不但讓戲裡的角色個個具備了特別高的「辨認度」和「記憶度」,甚至進一步構築出了一個氣息「感染力」強大到不可思議的「世界觀」:有一個這樣的城市(是不是北京,反倒不重要了),生活著這樣一群人,發生著這樣的一個故事,而這個「感染力」讓觀眾「入」起戲來,毫無阻滯障礙,跟著劇情大笑、動容,跟著緊張。
▲愛奇藝自製劇《余罪》在「豆瓣網」上評分高達9.1,幾乎不見負評,叫好叫座,一面倒豎起大拇指。(圖/愛奇藝提供,2016.06.06)
看過戲的人應該沒有人會否認:出飾「余罪」的張一山,是讓整個故事真正活起來的靈魂。江湖中傳說,有種氣場龐大演技能量豐沛到無處不在,不但自己對自己的角色「內化」通透,演繹得爐火純青,甚至有足夠的「帶動力」將任何對戲的大小人物一起涵蓋進來的絕頂演技,所謂「一個人,撐起一齣戲」,這一次,算是眼見為憑了!
「一個人,撐起一齣戲」,是這個演員跟角色合而為一,是這個角色的遭遇緊扣人心,是這個角色的情感起伏讓人不由自主地關切、跟隨,並且投射(共鳴。「余罪」這個角色放在哪個厲害的演員身上,都是一項莫大的挑戰:天生的玩世不恭,對禮教、章法、規制不由自主想去挑釁,質疑,甚而衝撞的,從血液裡帶來的因子,渾身上下不管不顧的拼勁和無畏,卻有一顆愛起來不惜粉身碎骨的心;他身材矮小,身板瘦薄,千軍萬馬裡卻總是一夫當關地衝在最前頭。張一山,讓人嘆為觀止地(也是五體投地的)和「余罪」這樣一個極難刻劃詮釋的人物畫上了等號,嚴絲合縫,有血有肉,有著呼吸和溫度,也讓人再清晰不過地體會到「余罪之所以是余罪」的成長,思維,情緒,種種幽微的細節。這,肯定是2016上半年塑造得最出色的幾個男性戲劇角色之一。
張一山,對台灣觀眾是生面孔,在大陸卻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12歲以童星出道,倫理劇《家有兒女》從2004年起四年裡演了四季(另一個也是十幾億觀眾「看著長大」的,一起從《家有兒女》裡脫穎而出的童星,是剛在《歡樂頌》裡把個大大咧咧的「邱瑩瑩」演得絲絲入扣的楊紫),他功底深厚,特質突出,成年後卻並不是發展得特別順遂(在《老炮兒》裡,還得為演技遠不如他的吳亦凡、李易峰當陪襯),然而,有麝自然香,「余罪」因張一山變得擲地而聲,張一山也終於因為「余罪」,真真正正被看見了。
除了劇本出色,除了張一山精彩,這戲的大小演員幾乎沒一個是耳熟能詳的big name,卻個個到位,整體成績紮實,讓整齣戲耐看好看,而完全忽略了某些製作上的簡約。戲的前半段,幾個年輕的警校生被放置在大城的不同角落進行為期40天孤立無援的生存考驗,幾個年輕演員的形象、氣質、人物設定,無一雷同,克服這40天的手段策略也大異其趣,這段戲,曲折得合情入理,自然得沒有冷場,更讓幾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意外地展露了可喜的靈活演技,人人隱然都見大將之風。
本劇的優點不少,更難得的是在節奏明快的進展中還存在著好幾個發人深省的主題:例如,定義「優劣」的主觀標準是否狹隘?(與余罪一起經歷生存考驗的死黨,都算是同屆警校生裡的拐瓜裂棗,然而最後順利通過考驗的,也是他們);例如,「規範」和「規則」的制約,哪些是存在著可以彈性修正的空間的?又有哪些是絕對不容許動搖的?(余罪行事,處處不合常理,對「當警察」這件事心不甘情不願,卻是在「被容許的底線」內,可以有最大能力發揮的特例份子,一個罕見的精英),以及,是非對錯的「最大公約數」,究竟交集何在?(余罪混進販毒集團,過程中使的小奸不壞,不比別人少)。這些議題,深刻卻並不深沉,有「啟發性」,但不影響「娛樂性」,是這個戲的質感所在,價值所在,是這個戲在創作上最應該獲得肯定的核心態度,也是傑夫哥鄭重向你推薦這齣很可能會比你忽略掉的好戲的,真正理由。
愛奇藝自製劇「余罪」每周一~三晚上8點大陸、台灣同步更新。第一季12集已全數上架,該劇推出後廣受好評,第二季也將於6/13開播。(以上劇照/愛奇藝提供)
▲愛奇藝自製劇《余罪》叫好叫座。(圖/愛奇藝提供,2016.06.06)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劃、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