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穿越世界海拔最高公路 見證「天路」滄桑變化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汽車沿著班公湖畔的公路穿行,湖邊依然隱約可見曾經崎嶇泥濘的舊路(4月28日攝)。
汽車沿著班公湖畔的公路穿行,湖邊依然隱約可見曾經崎嶇泥濘的舊路(4月28日攝)。
接近中午,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勤務中隊駕駛員昌新毅在駕車經過新藏公路766樁號時,用力按響了喇叭,向一位在此犧牲的戰友表達敬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新華網報導,2002年,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從烏魯木齊移防到西藏阿里獅泉河鎮,擔負新藏公路的養護保通勤務,到今(2016)年正好15年。近日,記者跟隨支隊車輛,親身感受武警官兵如何在『生命禁區的禁區』守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

新藏公路又稱國道219線,北起新疆葉城,南抵西藏拉孜,全長2340餘公里,平均海拔4500公尺以上,年平均氣溫不到5攝氏度,氧氣含量只有內陸地區的40%。隨著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系數逐年提高,阿里至葉城從15天縮短到了1天。

從阿里出發走一百多公里便可抵達新藏線第一驛站——日土縣,一大隊一中隊班長羅兵駐守這裡已經整整15年,見證了縣城『從一塊水泥地都沒有到現在兩條整齊寬敞的街道』。

羅兵最初是一名平地機操作手,但隨著新藏『土路』逐漸柏油化,面臨『失業』的他自學了機車維修、電工和電腦,連蔬菜溫室的暖氣和噴灌系統都是他帶頭設計和安裝的。

不僅是軍營,高原百姓的生活品質也在提升。一中隊中隊長張磊說,七八年前運到日土的西瓜一公斤要賣到60元(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去(2015)年夏天已經降到十幾塊。

駐守三十里營房的五大隊大隊長宋石兵對此也深有感觸。2003年他和戰友在松西鄉修築路基時煤氣用光了,想用100塊錢從牧民那裡買把斧頭劈柴,結果牧民拿出了一個5公升的塑膠桶,不要錢,要柴油。

『那時候有錢也花不出去,還不如以物換物實在。老百姓把錢放在一個小木箱裡藏起來,常常需要把發了霉的紙幣拿出來曬。現在路通業興,很多牧民都把錢存到了銀行。』宋石兵說。



離三十里營房不遠的戈壁灘上,康西瓦烈士陵園的英雄紀念碑在風沙中靜靜矗立,這裡安葬著在雪域高原因守衛邊防、國防施工而犧牲的百餘位革命先輩。碑前擺放著官兵路過時祭祀的白酒和水果,磚縫裡也插滿燃過的香煙。

離開陵園,很快便到達新疆段西合休鄉的庫地組,脫吉德在此經營餐館已經有17年。在此之前,他也是武警交通部隊的一名駕駛員,為建設新藏線開了6年的車。

據他回憶,他曾經在海拔4900多公尺的黑卡子達阪(山口)修了三個月的路,因為高原反應嘴巴腫得跟雞蛋一樣大,就這樣,他最多一天還拉了111車砂石料。

『那個時候路上的坑深得很,一頭牛臥在裡面都看不見。每台車子裡都要放上大米和油,不然不敢上路。跟以前比起來,現在的路就跟飛機場的跑道一樣好。』他說。

大約從樁號278起,就能看到一條已經廢棄的老路。聽昌新毅說,這條貼山彎道窄到只能過一輛車,如果兩車交會,一輛車就要一直倒,直到可以錯車為止,因此老司機通常在老遠的地方就開始鳴笛。

駛過146樁號幾百公尺,中隊長魏添正帶隊清理落石,兩名安全員在監控現場,保障一名裝載機和一名挖掘機操作手的施工安全。他們先開了一條便道供車輛通行,再清理國道上的碎石,忙碌了7小時仍有一塊巨石無法清除,魏添決定回去研究好碎石方案後再回來。

車子駛達葉城前的最後一個難關——阿卡孜達阪時,夜色已深,由於坡陡落差大,再加上回頭彎眾多,上方車輛的前燈就好像掛在天邊的星星一樣。52歲的自行車騎行愛好者何家駐從葉城出發已經兩天,去年他成功挑戰了川藏線,但是腳下的新藏線他仍然沒有把握。

『相比起開路養路的戰士們,我們騎個車又算得上什麼。』在達阪休息了一會兒,他跟騎友范昌奕捏緊剎車,小心翼翼地下坡而去。



這是4月30日拍攝的阿卡孜達阪。

武警交通部隊官兵在班公湖邊搶修道路(2011年5月3日攝)。

飛翔在班公湖畔的紅嘴鷗(4月29日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