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報/虛擬入侵現實之後 你可能變成一條永生的代碼

VR。
VR。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打開你的腦洞,你能想像的VR能夠帶給我們最瘋狂的改變可以到達怎樣的程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新京報報導,駭客們以巫師的名義行走。這是1981年,弗諾•文奇在他的傳世名作《真名實姓》中所描述的虛擬世界中常見的畫面。該作品首次具體設想了VR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這種由電腦模擬的全景多媒體所創造的感官體驗,包括虛擬的視覺、味覺、氣味、聲音、觸感等等。

實際上,VR技術不僅僅存在於科幻設想中,也同樣在現實世界裡高歌猛進。早在上個世紀60 年代,美國就有了5D 電影體驗嘗試,即用模擬的3D畫面伴隨座椅的抖動、氣味的刺激,讓觀眾感受身臨其境的效果。

1968年,電腦圖形學之父伊凡•薩瑟蘭在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頭戴式顯示器,戴上頭盔的人能夠看到一個漂浮在半空的,邊長約5公分的立方體線框,這個粗糙的線框就是真實世界上存在的第一個虛擬物體,儘管以如今的目光看來看來十分簡陋,但當時的人們透過它,似乎能窺視到整個令人驚懼又渴望的美麗新世界。懷著一種複雜的欣喜與警惕,伊凡將其命名為『達摩克利斯之劍』。

X1

伊凡·薩瑟蘭研製的世界上第一個頭戴式顯示器。

真實與虛幻不再有邊界

『經過了數千次的嘗試,我們即將迎來轉折,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潛意識推翻意識的時代,它會拷問你:「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Facebook 首席技術官邁克•斯科洛普夫

你站在一個空曠房間內,四處張望,空無一人。房間裡沒有地板,只有一條獨木橋,唯一的出路是從獨木橋的這邊走到那邊,稍有閃失就會墜入漆黑的深淵。

這是史丹佛大學的虛擬人機交互實驗室(VHIL)裡一位志工的描述,他站在平坦的實驗室裡,沒有深淵也沒有空曠的房間,只有一個笨重的頭盔套在頭上,裡面裝了兩塊螢幕,數位設備精確的追蹤這他的一舉一動。他明知這一切,卻久久都不敢踏出一步。

X2



如今的頭戴式顯示設備

頭戴笨重頭盔的測試人員尚且難以自控,不難想像,當所有二維的螢幕都能輕易被虛擬實境所替代之後,多自由度、多感官通道融合所帶來的資訊刺激,將為大腦營造出極近真實的幻覺,它將可以放大並操控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與感官體驗,人類將更難區分虛擬程序和現實場景。虛擬實境技術的用戶不再是那個被隔離在內容之外的觀看者,而是參與者、體驗者,可以瞬間參與一場激烈的戰爭,踏入靜謐的叢林,或者站在荒蕪的遙遠行星。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當我們可以藉助技術手段模擬、模擬、複製、創造外部世界對人類感官的刺激信號時,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創造了一個等效的『真實世界』。而在這樣的世界裡,人類變成了制定規則的上帝,所有伴隨人類進化歷程中的既定經驗與認知沉澱將遭受顛覆性的挑戰。我們將重新認知自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定義真實。

討論虛擬實境的經典科幻小說《神經漫遊者》中,未來世界是一個高度技術化的世界,城市上空是防止太陽輻射的天幕,人們在城市的不同地方可以體驗到不同的『天氣』,裸露的天空是一塊巨大的電視螢幕,各種全息廣告被投射其上。路邊的全息樹木跟真的一樣,馬這種動物雖然早已滅絕,但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人們又讓它們『復活』了。模擬之物隨處可見,真假難辨,虛幻與真實的界限已經模糊。

X3

[美] 威廉·吉布森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6月。

這種想像並完全是空中樓閣。人類已經在依靠先進的技術手段不斷地克隆著大自然:人造太陽、人造生態圈、動物克隆都已經不再是無稽之談,而人們也越來越多地藉助影視、網路等來觀賞體驗而不是走進大自然。可以想像,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很可能將生活在充斥著各種技術複製品的『模擬』環境裡,真實的世界恐怕將成為歷史。

『模擬』是鮑德里亞分析後現代文化現象的一個術語,它是指後現代社會大量複製、極度真實而又沒有客觀本源的圖像或符號。在《擬像在先》中,鮑德里亞認為,模擬將想像呈現為真實,將不在場的東西透過技術的手段即時轉換為在場。虛擬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真實,並且比真實世界更為真實,即『超真實』。

我們不難發現,虛擬實境技術可能帶來與印證鮑德里亞所描述的『超真實』情境:那些從小在銀色螢幕下成長的孩子們,即將再也無法辨別和體驗曙光籠罩下的真實天空。

X4

虛擬現實可能終結所有藝術形式。



刺激性感官體驗和藝術形式的終點

『他買過一盤感官體驗磁帶,一開始主角沉睡在一片寧靜的沙灘上。錄製磁帶的是一位練瑜伽的金髮少年,視力5.0,色彩感異常敏銳……靜電抹去了戀人的身體,擦除得乾乾淨淨,只剩下一片灰白。白噪音。磁帶播完了。』——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

資訊傳播與接受的模式已經在突飛猛進地改變。無論是語言、文字、圖像或者字串,到了沉浸式的虛擬實境環境中,都變成了由用戶主導的體驗。

目前,全球最大的影片共用平台Youtube 已開始涉足虛擬實境領域,推出了360 度全方位拍攝的影片觀看服務,即使不使用虛擬實境設備,透過簡單的觸碰操作也可感受360 度的畫面。這表明長期影響虛擬實境的內容瓶頸正逐漸突破。

雷巴科•皮爾哈爾在其所著的《美國現代史:一種系統觀點》中寫道:『如果九十年代的混亂局面反映了視覺能力範式的一輪激進轉變,是對拉斯考克斯-古藤堡傳統(指以圖片,文字為主的書面資訊的儲存傳播機制)的一次背離,是全息時代來臨的革命,那麼,如今的新興技術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呢?離散編碼已經成為可能,隨後時全方位感觀重建技術,那麼,未來之路又在何方?』

可以理解的是,虛擬實境體驗首先意味著顯而易見的感官刺激。隨著技術突破,優秀的虛擬實境應用將能讓使用者真正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和任何一項互聯網線上體驗技術一樣,其推進不可避免地與色情,暴力(或兩者兼具)掛鉤。事實也的確如此,美國、日本等已經開始銷售虛擬實境技術的色情產品。近來Youtube 等社交網路上公開的虛擬實境設備色情內容體驗也引發了爭議。

X5

虛擬遊戲。

倘若這種發展方向不能得到遏制,在遙遠的未來,也許最極端的場景是,所有的VR遊戲都將變成這樣:勇士們揮舞寶劍或者機關槍,血肉橫飛的廝殺之後,再找到同伴完成一場酣暢淋漓的性愛。

其次,虛擬實境技術在傳播中的應用帶來的是敘述上的改變。敘述者們需要學習掌握新的語法,未來的文藝作品中將不再有確定的句子,筆觸,色彩,機位和鏡頭,不再有時長限制,不再有封閉式的故事線,一切都是自由的,開放的,不確定的。



這種新型的創作方式即將帶來整體藝術形式的巨大顛覆。導演與演員的界限即將模糊,靠販賣自己的想像和體驗為生的『感官體驗明星』或許會逐步崛起。不少賽博朋克風格的科幻小說家都構想過類似的場景,威廉•吉布森甚至戲謔地想像出了這種藝術形式的受眾需求,他寫道:『大約四分之一的感官體驗用戶無法順利進入異性視角的主觀影像,多年以來,一些感官體驗明星已經變得越來越雙性化,試圖以此贏得更多的受眾』。

而另一種比『感官體驗明星』更極致的構想是——所有的藝術迎來了形式的統一和終結。音樂,繪畫,寫作,影片即將合為一體。一切具象化的形式所帶來的體驗和想像都不如虛擬體驗所能帶來的深刻與刺激,於是人類只需要熱愛唯一的『藝術』:無數段能夠造成特殊體驗和情緒的腦電波,這將是我們最後的精神藥物、消遣、文明與歡愉。

X6

人們可以在虛擬實境中鍛煉身體、放鬆娛樂,甚至環遊世界。

拋棄身體的『後人類』:一種虛擬生命的可能

『我仍然希望虛擬實境可以為我們帶來新的社交模式:現在業內已經有實驗模擬閱讀障礙症或臉盲症的世界,能夠模擬情感的傳感器能讓我們真正地感受另一種生存狀態。』——虛擬實境之父傑倫•拉尼爾

如果說《駭客任務》中的人類是一群被強制囚禁在虛擬世界中的俘虜,科幻小說《雪崩》則描寫了自願在數字化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龐大群體——賽博族。

他們是徹底『按照網路生活的樣式進行生存,並形成了與網路適應的網路人格的人群』,『透過自己賦予的符號來標識自己身分和讓對方認識自己』,展示給他人的永遠是不同的角色代碼,因此網路人格的認同富於流動性和變化,富有多重性。主體之間、主體與世界的關係也在其中得到重構。

麥克盧漢認為電子媒介延伸了人的神經系統。按照麥克盧漢的理論,虛擬實在延伸了人的心智,是人的各種器官的全面延伸。VR技術在未來的拓展即將使得人類能夠在真實身體與數字化身體之間透過多感官通道融合刺激來建立起強烈的身靈合一感,即身如心想。

X7

蘋果正在研製的最新頭戴式顯示設備。



人們將隨意改變或者不再有性別、膚色、年齡、胖瘦。大人可以變成小孩,小孩可以變成老人,人可以變成其他的動物,甚至是虛構的物種。他們將適應全新的運動方式以及視角,從異類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所有這一切,都將強烈地衝擊撼動我們原本固若金湯的自我認知。『精神』、『人格』和『個性』 等目前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辭彙有可能從人類話語中消失,而沒有了這些特質,『後人類』如何重新確立他們的屬性和自我,即將變成一個新問題。

甚至,有一種更為極端的設想認為,蔑視身體的人們為了長久地暢遊虛擬世界,會選擇將自己的意識數字化,上傳至網路,在網路中實現『永生』。而這一切都可以由虛擬實境技術的發展得到實現。

虛擬實境的基礎是感官體驗,甚至情緒的數字化。人類的思想和個性曾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如今我們卻面對著一種不知是好是壞的可能:人類的思想與個性也許能夠化作純粹的資訊和符號,隨意地被複製和改寫。

2013年9月19日,史蒂芬•霍金在他生平的紀錄片首映式上發言:『我認為思維就是儲存在大腦中的一段程序,就像電腦一樣,所以理論上我們是可以將大腦複製到電腦裡面,提供一種在死亡後的生存方式的。』 當然,霍金也表示『這種做法大大超出了我們現有的技術能力』,也許數十年甚至幾百年後,我們都未必能做到『永生不死』,但對於人類記憶和意識存貯機制的研究從未停止過。

可是,被儲存和上傳後的人類意識,還能夠被稱之為人嗎?甚至,這種資料的洪流能夠被稱之為一種生命形式嗎?虛擬實境中生活著的賽博一族,即將迎接的是舊時代人類社會的終結和新時代後人類社會的開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