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短途代步工具,電動平衡車在幾年前是極客的玩具。如今大陸國內多家廠商的爭堆平衡車的研發,意欲將其變為交通工具,越來越多的走入人們的生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環球網報導,然而產業的火熱並沒有給市場帶來理想的反饋,電動平衡車依舊未能成為短途出行的首選。因為安全事故屢次發生,加上專利、安全風險等問題,電動平衡車廠商在大陸國內外市場的日子正變得日漸艱難。電動平衡車是玩具還是交通工具?會不會跟某些可穿戴產品一樣,還未火起來就開始走向沒落?

行業混亂缺乏標準

楊鑫是深圳一家生產平衡車電路板工廠的車間負責人,在他的帶領下,新浪科技來到了生產平衡車『大腦』的地方。楊鑫指著車間裡成堆的電路板說,高峰時期,深圳每月的平衡車出口量大概為200萬台,也是從去(2015)年開始,車間的訂單之中,大約70%都來自電動平衡車企業。但時至今日,他開始尋找新的客戶。

去年12月,因電動平衡車起火事故增多,亞馬遜先後在英國、美國等地下架了所有來自大陸的該類產品。大陸平衡車的大規模出口形勢,正是隨著亞馬遜等全面下架這類產品而改變。

隨後,平衡車只有提供產品電池和充電方面的安全証書,以及相關證據和律師聯繫方式證明產品不侵犯專利,才被允許繼續銷售。今(2016)年3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也發出禁令,禁止進口侵犯產權專利的『某些個人交通工具』,除Segway和收購Segway的Ninebot,其餘品牌的平衡車均在禁售之列。

歐美等地相繼對平衡車設立門檻,讓很多中小生產企業遭受重創。來自深圳某平衡車廠商的王旭在跟新浪科技談及此事時表示,2015年,約有千家小企業湧入平衡車市場。小作坊生產,零部件東拼西湊,缺乏品控和專利意識,被禁之後,這些工廠很快就會倒閉。

近期也有媒體調查過浙江永康地區的平衡車廠,結果令人非常吃驚。很多在淘寶銷售的平衡車均出自手工作坊,沒有生產線,五六個人就可以組成一個工廠,一個人一天就能夠組裝12台。



與市場混亂相比,電動平衡車行業還缺乏有效監管。在常州某平衡車企業負責市場業務的劉超告訴新浪科技,除了少數地方出台了行業標準,大陸國家層面還沒有部門監管電動平衡車產業,市場沒有准入,質量沒有標準,造成了『一禁就死』的局面。

同時,他也表達了對平衡車市場前景的擔憂。『現在的媒體報導全部集中在電動平衡車事故上,但多數事故是山寨產品造成的』,一旦給消費者留下電動平衡車不安全等印象,『後果需要全行業來買單』。

產品缺乏不可替代的亮點

目前的電動平衡車,依然被認為是一種玩具。雖然電動平衡車企業有著改變出行方式的長遠目標,卻不得不面對大陸國內市場還未被點燃的現實。

長期觀察國外動態的科技愛好者李俊表示,之所以看到2015年電動平衡車在歐美等地流行起來,與明星效應有很大關係。去年,小賈斯汀踩著平衡車拍了一段影片,火遍了社交網路。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識到有平衡車這樣一種產品,既可以當玩具,又可以當交通工具。『電動平衡車幾乎成了小孩子必須讓家長買的節日禮物』,李俊說。

與國外相比,各平衡車企業似乎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推廣。電視裡、網路上,公交地鐵中,電動平衡車的廣告還是很難見到,明星代言也是少之又少。除了推廣等外在因素,更重要的就是產品本身的問題。

在新浪科技和一些愛好者的交流中,最常見最為擔心的還是安全問題。電池突然起火、充電自燃等,導致了亞馬遜等國外電商下架平衡車,也在用戶心裡留下陰影。『一般而言,電池成本應該為總成本的三分之一,某些小廠商使用回收電池,一定會有安全風險』,劉超告訴新浪科技,『買平衡車還是要選擇大品牌』。

同時,一些人還對平衡車的續航能力提出質疑。市面上主流的電動平衡車產品的續航里程一般為20km左右,能夠滿足普遍的短距離出行需求。劉超卻認為,『其實不管續航有多遠,用戶總會覺得不夠,這種擔憂暫時還無解』。

歸根結底,電動平衡車還不是一個出行的必需品。『市場上可替代的產品太多,遠一點可以坐車,近一點有電動車,大家還沒有想到有這麼一種產品能夠讓短途出行更順利』,劉超說,『產品缺乏一個爆點,市場也缺乏一個爆發的契機』。



不爆發就逐漸沒落?

2015年,隨著小米九號平衡車等產品的發布,平衡車開始被原來越多人關注。而小米給出的資料,2015年平衡車已經賣出了幾十萬台,2016年要賣200萬台。

其他廠商或許沒有小米過得這麼好,行業混亂、產品缺乏爆點,監管還未放開,擺在平衡車廠商前面的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甚至小米生態鏈企業Ninebot總裁王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不希望平衡車被開上馬路,這還是一個大玩具。

但是,玩具的定位注定只能滿足小眾的需求,無法真正走向大眾消費,也無法真正的改變生活。這與眾多的平衡車廠商『綠色出行』的願景不相符合。

與此同時,整個平衡車行業還在內耗之中,大量山寨產品擠占了本該由創新型企業享受的市場。目前來看,廠商們還沉浸在自己營造的美好之中,電動平衡車還缺乏不可替代的功能,它會不會像曾經的某些可穿戴產品一樣,還沒火起來,就開始走向沒落?也許不用心急,市場才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