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不過在我國中央研究院的努力下似乎出現轉機。中研院今(20)日晚間發出消息,研究團隊已完成基因合成並進入生產抗原的階段,過去需要6個周時間,研究團隊這次只靠10天就完成,令人振奮。
中研院表示,為調查3位可能是臺灣首例因 COVID-19 死亡案例之傳染源,疾管署提供3位RNA病毒檢測陰性之血清檢體,希望中研院能協助瞭解其體內是否有新冠病毒抗體反應,在18日中午取得檢體後,便第1時間即投入新冠病毒抗體反應偵測,分析結果顯示3個檢體中有1個對SARS及新冠病毒核蛋白 (nucleocapsid protein)有抗體反應,對MERS核蛋白沒有抗體反應,另外2個檢體對前述3個病毒的核蛋白均沒有明顯抗體反應。
中研院指出,人體感染冠狀病毒後通常會產生大量針對冠狀病毒核蛋白的抗體,利用西方墨點法,將製備好的抗原利用電泳膠體分析後,經過薄膜轉漬,加入檢體血清進行抗體反應呈色,抗原製備是利用大腸桿菌進行冠狀病毒核蛋白的表達純化,並驗證其可作為病人血清抗體偵測的試劑。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透過快速病毒基因合成,由本院數個研究團隊接力完成高效能抗原表現和純化,後續病毒檢驗、血清檢測、抗體篩選、藥品研發及疫苗開發,各學研單位也將在共享資源下,繼續為台灣抗疫、防疫貢獻心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指出,人體感染冠狀病毒後通常會產生大量針對冠狀病毒核蛋白的抗體,利用西方墨點法,將製備好的抗原利用電泳膠體分析後,經過薄膜轉漬,加入檢體血清進行抗體反應呈色,抗原製備是利用大腸桿菌進行冠狀病毒核蛋白的表達純化,並驗證其可作為病人血清抗體偵測的試劑。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透過快速病毒基因合成,由本院數個研究團隊接力完成高效能抗原表現和純化,後續病毒檢驗、血清檢測、抗體篩選、藥品研發及疫苗開發,各學研單位也將在共享資源下,繼續為台灣抗疫、防疫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