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媒體《金融時報》近日揭露一份文件,內容顯示中國科技公司試著向聯合國機構提供一份新的人臉辨識與監控的國際標準,並試圖為人臉辨識這項尖端技術開拓海外市場。人權律師批評該法案,制定者只有相關產業,缺乏非政府組織或是人權、資料保護專家的建議,內容恐失去政策透明度、侵犯人權隱私,違反比例原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金融時報》報導,參與提案的中國科技公司包括中興通訊、浙江大華技術和中國電信,這些科技公司以「創造全世界一致的技術規範」為目標,向聯合國組織國際電信聯盟( ITU )提出新的面部辨識、影像監視、城市與車輛監控標準。

相較於歐美等國擁有制定電信、網路相關標準的機構( IETF, IEEE, 3GPP ),非洲、中東和亞洲的開發中國家,普遍採用 ITU 的國際標準,而這些國家已在中國「一帶一路」的架構下,接受中方提供基礎建設和監控技術,據報導估計,至少有 60 個國家可能跟進中國所制定的新標準。

▲中國科技公司提供的面部辨識技術遍佈多個國家。(圖/翻攝自《金融時報》)

推動網路人權的公司 Global Partner Digital 首席律師指出,非洲國家缺乏資源建立自己的標準,因此傾向於跟隨中國和 ITU 的準則。專家則認為,中資以自身的技術規範,制定相同的國際標準,使這些科技公司在海外市場更具優勢。

報導指出,中國的監視器在過去這幾年遍佈非洲,從安哥拉到辛巴威都有其蹤跡,而今年早些時候,海康威視公司更是在南非境內裝設 1,5000 支監視器。烏干達則是在 8 月證實,政府計劃在國內安裝由華威生產的面部辨識監視系統。

▲烏干達於今年 8 月證實將採用華為人臉辨識技術。(圖/翻攝自金融時報)

其中一名 ITU 代表向媒體表示,該組織近年來傾向交由政府或是企業起草國際標準,而中國也逐漸在聯合國及其下組織展現其日益強壯的影響力。對於中國面部科技於世界各國拓展版圖,網路人權律師與非營利人權工作者都多次表達對新標準的疑慮。專家呼籲 ITU 應該讓更多民間社會組織、消保組織及各方專家參與制定標準,降低面部辨識技術侵害人權的潛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