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今天簽署了參眾兩院通過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及《保護香港法案》,一般預期將對即將完成的中美貿易談判造成不利影響,甚至讓中美貿易戰情勢再度升高。那麼,從經貿的角度來看,對台灣就一定是好事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川普今日簽署的兩部法案中,前者將以年度為單位,審視香港人權狀況,並視情況可以對港取消貿易優惠或發動制裁。而後者則是禁止美商銷售鎮暴裝備予香港。自然,包括香港政府與大陸北京當局,都發表措詞強烈的聲明,表示這兩部法案是「美國對於中國內政的干預」。

雖然外界普遍認為川普簽署法案後,可能會讓即將完成的中美貿易談判產生變數,甚至今早人民幣在開盤後便應聲走貶。然而,在白宮發表的新聞稿上,川普卻表示:「簽署這兩份法案,是我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香港人民的尊重。」他表示這兩部法案生效,是認為中國大陸、港府能夠友善化解紛爭,走向長期穩定的和平。

在台灣,很多人認為中美貿易戰這種「螳螂捕蟬」之勢,台灣將可以占據黃雀的位子,讓大陸台商回流投資,還可以坐享轉單的好處。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的確,因為中美貿易戰,不少台商選擇回流台灣,增加在台灣的投資。也的確,不少台灣業者接到了由中國大陸轉單的來的額外業績。但從今年1-9月的貿易來看,中國大陸與香港共占台灣貿易總額的30.6%、美國僅占台灣貿易總額的13.2%。當陸美雙方發生了貿易戰,對台灣真的有好處嗎?

事實上,對不少在大陸設廠的美國企業來說,中美貿易戰的結果是大幅提升了製造成本,當然會讓部分台灣業者接到由中國轉至台灣的訂單,但商品本身的成本提高,結果勢必反應在價格上。在此同時,中國大陸企業也可能會因為中美貿易戰,造成必須要外銷轉內需,對台灣的企業來說,又難道不會受到影響嗎?而對於沒有轉單效應的企業來說,又真的不會有負面影響嗎?

日前,總統蔡英文在面臨台商回流的資金匯回問題時表示,台商為了搶單,因此擴充生產線大多是採用台灣現有資金。我們暫時不談資金回流的問題,就說「機會成本」的問題好了。這些台商原本有機會將資金投入產業的升級、技術的換代,但在轉單效應下,業者將資金投入了生產線的擴充,對台灣整體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機會成本的浪費?

另一方面,從實際的層面來看,這兩部法案的通過,對美國來說,宣示意義其實大於實質意義。理由很簡單,先不說實質的制裁、取消貿易優惠,還需要國務院交出實質的調查報告;就算國會真的通過對港制裁,川普也可以依其總統職權,凍結或延遲制裁動作。

1996年台海危機時,前總統李登輝尚且還有「十八套劇本」,時間來到了2019年,到底台灣政府有沒有針對中美貿易戰的變化,提出可能的因應之道?全台灣人都在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