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憲法制定至今,自從民國80年首度增修後,歷經7次修憲紀錄,不過距離最後一次修憲,已有15年時間,台灣的憲政體制既不是完全的總統制,也並非內閣制,長年下來經歷4位總統卻消耗了高達17任行政院長,而除了國家施政成效難以提升,台灣的政治現況也讓青年的聲音消失,長年推動青年參政的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林彥廷表示,基於兩大理由,台灣的憲政體制應該改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彥廷說,台灣整體社會存在一個既定的刻板印象,對於年輕人從事政治或投入公共議題,「存在有非常大的恐懼以及歧視。」憲法規定,40歲才符合總統候選人的資格,「但當我們看到39歲就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37歲及位的紐西蘭總理阿爾登,我們會認為他年少有為、政治新星!」但,如果他們到了台灣,基本上是完全沒有參選資格。

政治中消失的青年聲音 青年民主協會點出修憲兩大必要性 ▲林彥廷(右)強調,青年政策這件事情體現在所有政治議題的決策裡面都應該要有青年政策的意見。(圖/記者朱永強攝)

「在這個社會討論的氛圍裡面,我們會認為小孩子不懂、小孩沒有經濟壓力、小孩子沒有什麼什麼各種經驗,然後可以套入各種的詞彙。」雖然規範上沒有限制,但實際上壓縮了年輕人在參與政治的空間。「其實還可以發現一個比較好笑的現況就是,現在不管是在哪一個層級,縣市首長也好、總統也好,談到青年政策的時候只會談到兩種政策,一種叫青年創業,每個青年都要創業嗎?第二個就是青年住宅。」林彥廷強調,青年政策這件事情體現在所有政治議題的決策裡面都應該要有青年政策的意見。

然而這樣的政治現況,也可能透過修憲的方式解決,林彥廷也提出兩大理由表示,第1如果就總統制跟內閣制,整個政府體制跟權力體制的架構來說,不管是選總統制或是內閣制,其實還是要建構起一個讓青年有效參與的這個機制才是重要的。

此外,林彥廷強調,在憲法的第130條規範,中華民國的國民年滿20歲才有選舉權、23歲的人才有被選舉權,「這件事情其實是弔詭的,就是在於說為什麼到20歲的時候才能夠投票,那今天一個18歲,你可以買菸買酒、你可以應考試還可以服公職,然後你卻不能夠投下你支持的總統、支持的縣市首長,這是非常弔詭的一件事情。」

林彥廷表示,選賢與能不應該用年齡來劃分,而是從候選人提出來的政策、經歷、學歷,是不是符合民眾的期待,才是首要之務,這件事情的修正,也能夠促使年輕世代更有熱情更有動力去投入參與,修改憲法在這兩件事情來說是滿必要的角色。

至於內閣制與總統制該如何抉擇,林彥廷分析,內閣制會發生的問題是,台灣的選制,如果不改成完全連立制或是完全比例制,會看到大黨佔據政治席次的狀況還是存在,因為候選人必須要朝著最多族群的考量來做政策選擇,包含具有經濟實力的群體與中老年族群,犧牲掉的就會是青年世代。

從現在混合制的投票方式,就可以知道年輕人要選上立委難上加難,更何況未來政策擬定還是國會議員來產生的話,青年參政就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林彥廷指出:「但總統制比較解決這個問題嗎?我們也存有疑問。」變成總統來統領所有的行政事務的參與,還是要看總統領導的政府有沒有年輕人參與公共政策討論是重要的意識,如果沒有,那照樣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