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的演說魅力確實厲害,昨天凱道的造勢活動,再次證明韓國瑜適合直接面對群眾,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話語,配合高亢激昂的語調、充滿渲染力的肢體語言,直接穿透支持者的心。
韓國瑜全程沒看稿,先是向所有支持者鞠躬道歉,接著感謝大家對他的支持;然後,開始針對蔡英文政府執政後的缺失一一道來,每句話都直指蔡英文,從兩岸、國防、外交、經濟、內政、再談到年輕人,火力全開砲轟執政黨。
最後,關鍵字句當然就是「2020承擔任何重要職務,為了中華民國不惜粉身碎骨」。坦白說,這篇演說就是韓國瑜參選中華民國總統的宣言,只是從頭到尾韓國瑜沒有提到「總統」,也沒有提到「中國國民黨」。
這場造勢成功與否,或許因人而異,甚至是因媒體而異。
有媒體刻意拿人數來做文章,說並不如主辦單位所說有40萬或30萬人,實際上只有7.5萬,或是11萬人爾爾;也有媒體刻意拿網友的質疑與嘲諷當成新聞,大肆報導,評斷這場造勢徒勞無功,大酸韓國瑜。
即便是如此,這場造勢有幾項非常重要的意義,勢必牽動著2020總統大選以及後續藍綠白三方的攻防。
首先是,這場造勢主辦單位是所謂的「韓粉」,並非韓國瑜。雖然包括妙天的國會政黨聯盟、前花蓮縣長傅崐萁等皆有涉入,但基本上還稱得上是支持者自發性的活動。這點也是韓國瑜直到大選前都還是會維持的一貫基調「被動參與」總統選舉,也就是說他不會主動談及參選,他必須要被賦予一個比繼續擔任高雄市長還要高的層次,以及合理性、正當性後,這個其實就是「更大的民意」。
其次,從這次造勢活動定調為「庶民總統」,韓國瑜從自己的出身談起,演說中提到「台灣人民這麼善良」、「世上苦人多」,且從韓國瑜擁有不少農、漁、工等行業的支持者來看。韓國瑜要強調自己跟市井小民、基層站在一起,苦民所苦,親民愛民的形象,真正知道人民要的是什麼,國家需要什麼,而不是選出一個只會空談、只愛權力的政府。
最後,韓國瑜沒提黨內初選的其他同志、沒有提國民黨,更沒有提初選制度,從頭到尾就是劍指蔡英文,呼籲大家團結,讓鬼混的民進黨下台。這意味非常明顯,就是國民黨就是由我韓國瑜出馬來對決蔡英文,這是展現自信,更是拉抬高度。一個凱道前的萬人造勢,韓國瑜沒有批評黨內,也不做任何表述,卻已把他們拋在後方,也難怪有黨籍議員會說初選已經結束。
韓國瑜這場造勢已經向外界證明他有足夠的民意能夠代表國民黨出戰、也證明他有串連南北基層的實力來與民進黨抗衡、更已表達完整的論述去闡述為何要參選總統。
●作者:錢震宇/資深媒體人、開放智庫發起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關鍵字句當然就是「2020承擔任何重要職務,為了中華民國不惜粉身碎骨」。坦白說,這篇演說就是韓國瑜參選中華民國總統的宣言,只是從頭到尾韓國瑜沒有提到「總統」,也沒有提到「中國國民黨」。
這場造勢成功與否,或許因人而異,甚至是因媒體而異。
有媒體刻意拿人數來做文章,說並不如主辦單位所說有40萬或30萬人,實際上只有7.5萬,或是11萬人爾爾;也有媒體刻意拿網友的質疑與嘲諷當成新聞,大肆報導,評斷這場造勢徒勞無功,大酸韓國瑜。
即便是如此,這場造勢有幾項非常重要的意義,勢必牽動著2020總統大選以及後續藍綠白三方的攻防。
首先是,這場造勢主辦單位是所謂的「韓粉」,並非韓國瑜。雖然包括妙天的國會政黨聯盟、前花蓮縣長傅崐萁等皆有涉入,但基本上還稱得上是支持者自發性的活動。這點也是韓國瑜直到大選前都還是會維持的一貫基調「被動參與」總統選舉,也就是說他不會主動談及參選,他必須要被賦予一個比繼續擔任高雄市長還要高的層次,以及合理性、正當性後,這個其實就是「更大的民意」。
其次,從這次造勢活動定調為「庶民總統」,韓國瑜從自己的出身談起,演說中提到「台灣人民這麼善良」、「世上苦人多」,且從韓國瑜擁有不少農、漁、工等行業的支持者來看。韓國瑜要強調自己跟市井小民、基層站在一起,苦民所苦,親民愛民的形象,真正知道人民要的是什麼,國家需要什麼,而不是選出一個只會空談、只愛權力的政府。
最後,韓國瑜沒提黨內初選的其他同志、沒有提國民黨,更沒有提初選制度,從頭到尾就是劍指蔡英文,呼籲大家團結,讓鬼混的民進黨下台。這意味非常明顯,就是國民黨就是由我韓國瑜出馬來對決蔡英文,這是展現自信,更是拉抬高度。一個凱道前的萬人造勢,韓國瑜沒有批評黨內,也不做任何表述,卻已把他們拋在後方,也難怪有黨籍議員會說初選已經結束。
韓國瑜這場造勢已經向外界證明他有足夠的民意能夠代表國民黨出戰、也證明他有串連南北基層的實力來與民進黨抗衡、更已表達完整的論述去闡述為何要參選總統。
●作者:錢震宇/資深媒體人、開放智庫發起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