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基金會於今(28)日公布「兒少自我保護的態度與行動」兒少曾遭遇到的生活風險情境前三名分別為,在學校遇到不好事情不想上學、曾被同儕欺負或嘲笑、曾在網路/APP與陌生人交友。調查卻也顯示,高中兒少在「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卻僅只有34.4%,低於平均值42.6%。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顯示,兒少在面對霸凌或其他生活風險情境時,高中兒少在「知道如何尋求幫助」僅有34.4%,低於平均值的42.6%。高中生蘇雨桐表示,高中生通常即將邁入成年、有一定的自尊心,通常覺得自己可能有辦法處理,加上高中生遇到的困難可能更為複雜,也非家長和朋友可以解惑,便容易選擇不讓其他人知道。

孩子遭受風險情境皆可能有苦難言,有時礙於情面和同儕壓力可能難以全盤托出實情。親職教育專家陳安儀建議,家長如果擔心孩童有難言之隱,可以先從培養洞察力著手,由小見大化解僵局。

建議父母可注意兒少身、心靈反應,譬如注意兒少隨身物品是否常常不見、衣服是不是特別髒、晚上會不會做惡夢、食慾是否欠佳,或開始厭倦上學,這些警訊都可以推知兒少的身心狀況。

再者,若發現兒少情況不太對勁卻又有口難開,父母有時不需強硬逼問,建議可向老師詢問,或找孩子的死黨聊天、旁敲側擊的打聽。此外學生也容易在作業中透露心境,譬如是不是在作文或日記中常常提到某個人、某個場景。

陳安儀表示,過去就曾透過學生的作文發現,該名學生已遭霸凌長達一學期。她強調,孩童願意表明、求助是最理想的狀況,若家長發現孩童有難言之隱,於探出徵兆後千萬不要選擇忽略或漠視,家庭是孩童最大的支持,適時帶孩童轉換環境也是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