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7歲的青少年,平時大便習慣良好,沒有肛裂及痔瘡,本身也沒有大腸息肉及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但他13歲開始就有血便症狀與貧血問題,雖接受直腸乙狀結腸鏡等檢查,但沒有發現病灶。最近他因大量血便再到醫院就醫,經醫師診察後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在升結腸有一個1.2公分大長得像草莓的息肉,病理報告確診就是幼年型息肉。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陳和昇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現的息肉超過95%以上是幼年型息肉。幼年型息肉病理報告為缺陷瘤(hamartoma),多為良性,與成人常見的腺瘤性息肉不同,其症狀多為無痛的鮮血便。幼年型息肉在全段大腸都可能會發生,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大部分位於直腸乙狀結腸。有些醫師會利用乙狀結腸鏡檢查,然而,如果直腸乙狀結腸沒有發現病灶且持續有血便症狀,建議應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
陳和昇說明,絕大多數的幼年型息肉是小於5個的孤立性息肉,如果超過5個以上有可能是幼年型息肉症,若合併有家族史以及口腔黏膜色素沉澱,則有可能是PJ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建議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醫師強調,大腸鏡檢查有其風險,兒童大腸鏡大約有千分之一的風險發生腸穿孔。建議有長期血便的兒童青少年尋求小兒腸胃科醫師診察原因。若評估後有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建議選擇在大醫院進行兒童大腸鏡檢查,若發生併發症可請小兒外科及時處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和昇說明,絕大多數的幼年型息肉是小於5個的孤立性息肉,如果超過5個以上有可能是幼年型息肉症,若合併有家族史以及口腔黏膜色素沉澱,則有可能是PJ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建議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醫師強調,大腸鏡檢查有其風險,兒童大腸鏡大約有千分之一的風險發生腸穿孔。建議有長期血便的兒童青少年尋求小兒腸胃科醫師診察原因。若評估後有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建議選擇在大醫院進行兒童大腸鏡檢查,若發生併發症可請小兒外科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