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原文標題:「用破裂嗓音向耳朵投出一記直球:台灣草根龐克樂團,八十八顆芭樂籽」
台灣的獨立音樂場景,從早期大家悶頭苦幹,期待終有一天能以音樂維生,到現在年輕樂團一支一支的迅速竄紅,觀眾的聽團品味也從龐克、新金屬、後搖滾、民謠,一路轉變到近期如氣泡酒微醺的 City Pop。雖然觀眾在變,堅持做自己音樂的樂團仍會留下,其中八十八顆芭樂籽(88 balaz)成軍逾 20 年的草根龐克樂團,他們從沒在音樂做出讓步,專輯《龐克佛洛依德》也因此在金音獎奪得數個殊榮。
主唱兼吉他的阿強侃侃而談他的音樂生存法則。回想起在早期台灣獨立音樂尚屬艱難的日子,如何下定決心以樂團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阿強先是問問自己究竟擅長什麼;大學修習設計,也因此「專輯從文案到設計都自己來,一種自產自銷的概念。」他坦承自己並不算設計師裡的佼佼者,反倒是對於音樂的熱情足以面對生活中的不順與困難。
與其計較如何可以賺到最多的錢,阿強用這條簡單的算式總結自己經營八十八顆芭樂籽的邏輯。乍聽之下淺顯易懂,但如何在一個月內有至少 18 場演出也是一門學問,「18 場只是個比喻。但奇妙的是,有時候你演得越多,單場收入也會變得越高,大家都覺得你應該很有名。」阿強爽朗說道。
▲「因為我們做的音樂算是非主流,所以一直想要擴展自己。如果總共有百分之十的非主流聽眾,我們需要不斷的把這個分母擴大,好讓我們可以繼續生存。」談起今年三月的歐洲巡迴,冠伶與阿強解釋。(圖/Manchi攝影)
當然,不是每個月都能有理想的 18 場演出,所以邀約之餘,八十八顆芭樂籽也會自己規劃活動。曾跑遍日本、馬來西亞、中國等地的他們,在 2017 年便努力規劃亞洲之外的世界巡迴;資金、機緣都到位了,樂團今年三月在倫敦、巴黎、里斯本等歐洲城市,參與了數個場館與音樂節的演出。
相對於多數樂團常巡迴的中美日三地,歐洲的表演場館、音樂節對於台灣獨立樂團來說仍屬一塊未知的領域。談及為什麼想要將八十八顆芭樂籽推往歐洲的原因,阿強極具條理的解釋:「因為我們做的音樂算是非主流,所以一直想要擴展自己。如果總共有百分之十的非主流聽眾,我們需要不斷的把這個分母擴大,好讓我們可以繼續生存。」歐洲的巡迴也確切應驗了阿強的理論,整趟旅程下來,八十八顆芭樂籽的表演現場幾乎不見華人聽眾的蹤影,反倒有位法國歌迷曾在台灣 Revolver 看過他們的演出,樂團巡迴至巴黎時,又再次與團員們相遇,為旅程增加一則趣事。
▲團員在爛泥發芽音樂祭演出。(圖/木下智男攝影)
▲團員在爛泥發芽音樂祭演出。(圖/木下智男攝影)
不同於國內演出可以閒聊各類生活心情與雜事,樂團於海外演出更聚焦在表演現場張力,因而減少了換曲間的輕鬆話。把這幾年國外巡迴的印象稍作整理:「中國北方比較沈默,演出時講些冷笑話,觀眾們幾乎沒什麼反應,南方則很愛聊天。歐洲聽眾對搖滾樂的反應就相對直接,喜歡便會直接有肢體上的擺動。」阿強分享著。雖然每個地方的聽眾對於音樂的反應都大不相同,阿強卻不因此特別要求樂團做出什麼改變,全憑藉對於現場的直覺感受稍作狀態上的調整。
回看八十八顆芭樂籽的歐洲之旅,阿強與冠伶至今仍覺得於法國的演出氣氛好的不可思議,不僅台下觀眾暢飲著手中的酒品,場館們更鼓勵樂團帶著各式啤酒上台邊演邊喝;酒精的魔力打破平常鏡框舞台帶給樂團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現場聽眾都不知道八十八顆芭樂籽是什麼樣樂團的狀況下,吉他刷叩一下,阿強破裂的嗓音唱起當地人不甚理解的語言,從表演的最初大家便不斷衝撞彼此直到最後。
▲八十八顆芭樂籽今年三月在倫敦、巴黎、里斯本等歐洲城市,參與了數個場館與音樂節的演出。(圖/八十八顆芭樂籽提供)
一結束歐洲的巡演,八十八顆芭樂籽便繼續實踐阿強經營樂團的「哲學」,回國後先後參與了浮現祭、爛泥發芽等數個地方的小型音樂祭,近期潛伏於新歌的創作之餘,也將與美秀集團、夜貓組、PISCO! 等樂團共同參與「硬底子,有GUTS」音樂節,共同為參與台灣斯巴達障礙跑的選手們鼓舞精神。
【本文經《Polysh藝文設計誌》授權刊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主唱兼吉他的阿強侃侃而談他的音樂生存法則。回想起在早期台灣獨立音樂尚屬艱難的日子,如何下定決心以樂團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阿強先是問問自己究竟擅長什麼;大學修習設計,也因此「專輯從文案到設計都自己來,一種自產自銷的概念。」他坦承自己並不算設計師裡的佼佼者,反倒是對於音樂的熱情足以面對生活中的不順與困難。
與其計較如何可以賺到最多的錢,阿強用這條簡單的算式總結自己經營八十八顆芭樂籽的邏輯。乍聽之下淺顯易懂,但如何在一個月內有至少 18 場演出也是一門學問,「18 場只是個比喻。但奇妙的是,有時候你演得越多,單場收入也會變得越高,大家都覺得你應該很有名。」阿強爽朗說道。
當然,不是每個月都能有理想的 18 場演出,所以邀約之餘,八十八顆芭樂籽也會自己規劃活動。曾跑遍日本、馬來西亞、中國等地的他們,在 2017 年便努力規劃亞洲之外的世界巡迴;資金、機緣都到位了,樂團今年三月在倫敦、巴黎、里斯本等歐洲城市,參與了數個場館與音樂節的演出。
相對於多數樂團常巡迴的中美日三地,歐洲的表演場館、音樂節對於台灣獨立樂團來說仍屬一塊未知的領域。談及為什麼想要將八十八顆芭樂籽推往歐洲的原因,阿強極具條理的解釋:「因為我們做的音樂算是非主流,所以一直想要擴展自己。如果總共有百分之十的非主流聽眾,我們需要不斷的把這個分母擴大,好讓我們可以繼續生存。」歐洲的巡迴也確切應驗了阿強的理論,整趟旅程下來,八十八顆芭樂籽的表演現場幾乎不見華人聽眾的蹤影,反倒有位法國歌迷曾在台灣 Revolver 看過他們的演出,樂團巡迴至巴黎時,又再次與團員們相遇,為旅程增加一則趣事。
不同於國內演出可以閒聊各類生活心情與雜事,樂團於海外演出更聚焦在表演現場張力,因而減少了換曲間的輕鬆話。把這幾年國外巡迴的印象稍作整理:「中國北方比較沈默,演出時講些冷笑話,觀眾們幾乎沒什麼反應,南方則很愛聊天。歐洲聽眾對搖滾樂的反應就相對直接,喜歡便會直接有肢體上的擺動。」阿強分享著。雖然每個地方的聽眾對於音樂的反應都大不相同,阿強卻不因此特別要求樂團做出什麼改變,全憑藉對於現場的直覺感受稍作狀態上的調整。
回看八十八顆芭樂籽的歐洲之旅,阿強與冠伶至今仍覺得於法國的演出氣氛好的不可思議,不僅台下觀眾暢飲著手中的酒品,場館們更鼓勵樂團帶著各式啤酒上台邊演邊喝;酒精的魔力打破平常鏡框舞台帶給樂團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在現場聽眾都不知道八十八顆芭樂籽是什麼樣樂團的狀況下,吉他刷叩一下,阿強破裂的嗓音唱起當地人不甚理解的語言,從表演的最初大家便不斷衝撞彼此直到最後。
一結束歐洲的巡演,八十八顆芭樂籽便繼續實踐阿強經營樂團的「哲學」,回國後先後參與了浮現祭、爛泥發芽等數個地方的小型音樂祭,近期潛伏於新歌的創作之餘,也將與美秀集團、夜貓組、PISCO! 等樂團共同參與「硬底子,有GUTS」音樂節,共同為參與台灣斯巴達障礙跑的選手們鼓舞精神。
【本文經《Polysh藝文設計誌》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