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之前看過很多「敘述性歷史」,就是像《明朝那些事》或《橫波走瀾劉備傳》等,每次看都愛不釋手。身為歷史愛好者,也想嘗試寫看看這樣的文章,但總是挑不到好的歷史人物。經過幾次以後,這次想挑戰中國近代歷史最爭議的人物之一,慈禧太后。
會選擇慈禧,主要還是因為晚清離我們很近,且慈禧從晚清的太平天國之亂、法清戰爭、日清戰爭、八國聯軍都經歷過;另外,滿清末代王朝大小事很多都是慈禧拍板定案,用這樣的人物去貫穿我想會比較易讀一點。再者,慈禧是中國歷史最爭議人物之一,從驕奢淫慾到英明神武都有,對於晚清歷史小有研究的小弟,對於慈禧沒有這樣的一本書覺得很可惜。
這部作品會以「史實」為主,主要當然就是《清史稿》配上一些晚清人物的日記等等,有些資料也許網路查不到,要上到圖書館去查,固定每周 5 出稿。
1.慈禧的身世
慈禧是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阿瑪(滿洲語父親的意思)是惠徵、額娘(滿洲語母親)是富察氏。按理來說,這樣一個重要的人,她的身世應該會一路追到好幾代之前。但實際上,慈禧的身世相當撲朔迷離,在清宮檔案上僅有寥寥數語「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
雖然其他的后妃也大概這樣交代身世,但從她們的阿瑪推斷多少都可以往上追尋,像慈安皇太后鈕祜祿氏身世就追到很遠,甚至一路追到曾祖父去。但惠徵就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雖然清朝滿洲人是有如天龍人一樣的存在,但惠徵的背景似乎就沒有很顯赫。光是惠徵的出身就眾說紛紜。
慈禧的身世成謎,因此就出現不少說法,有一說她是山西出生、有一說是北京、不過普遍影視文學都說慈禧江南出生,我想大概是因為惠徵過世前曾擔任安徽寧池太廣道的關係。山西說更猛,直指慈禧太后是漢人,我不打算做那麼大膽的推論。
不過最權威的還是北京說,因為這有獲得慈禧娘家後人的認可。慈禧的曾祖父名叫吉郎阿,鑲藍旗人,曾在戶部(如現今財政部)服務,後來因為戶部賦稅虧空的疑雲遭到牽連被開除。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曾在刑部(如現今法務部)服務,因為曾祖父賦稅虧空案的牽連,也被革了職。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惠徵出社會只能從不入流的筆帖式開始當起,而惠徵供職在吏部(如今日銓敘部)時慈禧出生,因此幾乎可以斷定慈禧出生地是北京。
再來就是慈禧的本名,過去婦女地位比較低沒有名字,但基本上家裡還是會起名。一般影視文學都寫慈禧本名叫玉蘭,但根據擔任過兩代帝師的軍機大臣翁同龢的日記指出,慈禧娘家人都稱她為杏兒,或是杏貞。至於玉蘭,可能是慈禧入宮後被封為蘭貴人,剛好慈禧又喜歡蘭花的訛傳。
慈禧的個性其實相當神秘,我們很少看到正史裡面敘述慈禧的思想或是談話,有看到的大多都是從小說或日記而來,可信度有點低。不過從她的阿瑪惠徵做官的專長來看,也許可以看出為什麼慈禧那麼精明能幹。惠徵雖然是從不入流的公務員起步(職等很低),但辦事能幹,曾被道光皇帝圈定為京察一等(就是考績甲等的意思),讓他有到外地服務的機會。在擔任山西歸綏道道員時,因為善於理財,被巡撫給予好評;後來惠徵就一路擔任後勤的工作,在太平天國之亂時多次負責後勤任務。
▲太平天國之亂。(圖/維基百科)
高陽的小說裡曾說,慈禧入宮前惠徵病逝,當時沒錢辦喪事,是當時在江南當官的吳棠意外資助,所以吳棠才後來平步青雲當上總督。不過這一說法已經被打臉,惠徵在咸豐 3 年( 1853 年)因為安徽省官員打敗仗害怕被牽連,就嚇出病來,最後一命嗚呼,當時咸豐帝在奏摺上只寫「知道了」 3 個字。而慈禧早在咸豐 2 年( 1852 年)就經過外八旗選秀被選為蘭貴人,那時人正在圓明園大搞「後宮杏貞傳」。不太可能跑去江南奔喪,當然也不可能遇到吳棠。
惠徵雖然善於理財,可能因為出身關係,讓他的膽子十分的小,因為原本咸豐沒有要辦他,只是命令巡撫調查他到底在打敗仗的時候是否有好好「委辦糧台、護解銀兩」,這樣都能嚇出病來。一般這種膽子小的父親,家裡的女輩大多會異常強勢,由此可見慈禧強勢作風受父親影響很深。
慈禧對娘家相當疏遠,有史學家說是因為她不想大權旁落、也有人翻案翻過頭說慈禧高風亮節。但個人觀察,慈禧是一個實用政治家,她會希望她用的人可以發揮最大功效(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或榮祿),她的幾個弟弟雖然是滿洲人,但出身也不太好,學識水平也普通,所以只有榮譽職很正常(雖然也當到管理健銳營就是了)。再者,清朝對外戚其實很小心,一般八旗秀女入宮後,宮裡會希望嬪妃和娘家關係越淡越好,入宮多年要和娘家有甚麼聯繫我想也不太容易。
弄清楚慈禧太后的身世、個性和家族,我們接下來就要跟著杏貞的腳步踏入現代影視文學最愛出現的後宮。
慈禧入宮後,先是被封為蘭貴人, 2 年後封為懿嬪,不過這個也只是例行公事,《宮中雜件》記載當時和她一樣升職,還有麗貴人封為麗嬪(就是電影《慈禧秘密生活》裡面出現殺慈禧狗的那個,邱淑貞好正,阿斯)、婉貴人封為婉嬪、玫常在封為玫貴人。對於咸豐來說,這只是幫他的老婆們加幾個封號。但過一年,咸豐就很倚賴懿嬪,當時候補員外郎春年和懋勤殿太監張得喜交御筆字條一張:「慎重和平」。咸豐帝命人用一寸藍綾邊貼儲秀宮殿內,不進工匠,張貼的地方要問懿;咸豐 6 年生下皇子載淳以後又按照慣例封為妃,這裡有一點可以看出咸豐對她的信任,咸豐帝命人交「御筆福、祿、壽、喜」各一張。翌日,進內貼儲秀宮大爺殿內,張貼的地方要問貴妃娘娘。
▲咸豐皇帝奕詝。(圖/截自維基百科)
雖然正史沒有提到,但很多日記小說都指出咸豐帝的奏摺很多都是慈禧代寫的。甚至後來慈禧垂簾聽政時,很多皇帝批奏摺(如劃指甲)的習慣她都相當熟練,因此認為慈禧可能代寫咸豐的奏摺,甚至越俎代庖。
慈禧有一個後宮八旗女子沒有的優勢,懂得看漢文,那個年代很多滿洲人看不懂漢文,像後來湘軍滿洲名將多隆阿就看不懂,要幕僚代唸。清朝皇帝一天要看那麼多奏摺,咸豐可能有些會交給慈禧協助處裡。
我感覺慈禧比較像是那種大公司董事長的女秘書,老闆太忙沒時間決定的事情(如字畫掛哪裡)就交給女秘書去處理,白天伺候公事、晚上伺候老闆。不管如何,慈禧透過這個方式,加上她精明能幹,得以通曉國家政務和君臣關係也說不定。但是慈禧應該僅止於協助,比方說咸豐口唸讓慈禧幫寫,或是慈禧念奏摺內容讓咸豐去判斷。
至於為什麼咸豐那麼喜歡慈禧,電影《慈禧秘密生活》中是寫慈禧跑去妓院學怎麼取悅男人,這當然是電影創作不是史實。我想咸豐的想法很單純,那麼多晚上慈禧都陪著辦公,晚上咸豐應該哪裡都不想去,加上慈禧本來就算是正妹(請見後人復原照),不上白不上(咦?)。孤男寡女這樣朝夕相處下,加上皇帝也不用避孕(都快生不出來了還避孕),慈禧會懷孕也就不奇怪了。
▲後人復原慈禧年輕後的照片。(圖/截自網路)
咸豐是整個滿清政府最有爭議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廣開言路、明詔求賢;另一方面又說他體弱多病,軟弱好色,無能避世。
個人認為對於咸豐的批評不太公平,清朝的皇帝應該是最累的工作,一大早要起來上班,看一堆大臣寫上來的廢文,晚上雖然可以翻牌子,但是和自己的妻子沒甚麼感情,結婚只是為了不斷的做愛生皇子。想吃甚麼、想喝甚麼、想去哪裡宮裡人都有限制,比起明朝那些可以去江南打仗、開豹房、煉丹、隨便上宮女比起來,清朝皇帝的娛樂太少了(除了下江南那個以外)。
加上咸豐登基時才 20 歲,正是一個年輕人最愛玩的時候。但當時的清政府面對太平天國與「三千年未有之政局」的內憂外患中,公事繁忙加上工作壓力大,不把人活活累死才怪。
因此聽戲成為咸豐唯一的娛樂,《庸盦筆記》就說咸豐很愛聽戲,也愛唱戲,就算被外國人打出北京逃到熱河,他也可以自我麻醉的在熱河行在唱戲。雖然有的人會覺得很荒謬,但我認為那只是人之常情。他也不想打敗仗,他也不願意每天看廢文處裡公事;要說他軟弱,但是在對英法聯軍宣戰時相當威武,「兵家勝敗何常,該國兵遠來即有數萬,未可當我中國人民千百之一,其能經幾戰乎?」和俄國簽下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他甚至氣得拒絕承認。從這裡來看,咸豐是有意勵精圖治的,但客觀條件沒辦法。所以他會聽戲來逃避,他會讓小老婆來幫他分擔公事。因為皇帝這個工作實在太累了。這些丈夫的煩惱,相信慈禧都看在眼裡,這對她未來處理政務上在用人方面相當有幫助。
咸豐 10 年,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擊滅了清軍在北京最後一支部隊,北京震動。這是大清立國以來第一次京師面臨外敵威脅。我想當時咸豐也慌了,你要一個 30 歲從沒離開過北京和紫禁城的男人,馬上變成關二哥拿起武器去手撕鬼子根本是緣木求魚,於是他丟下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帶著自己的老婆們、兒子和大臣們逃到熱河避暑山莊,從此再也沒回到北京。
▲英法聯軍八里橋之戰。(圖/截自維基百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會選擇慈禧,主要還是因為晚清離我們很近,且慈禧從晚清的太平天國之亂、法清戰爭、日清戰爭、八國聯軍都經歷過;另外,滿清末代王朝大小事很多都是慈禧拍板定案,用這樣的人物去貫穿我想會比較易讀一點。再者,慈禧是中國歷史最爭議人物之一,從驕奢淫慾到英明神武都有,對於晚清歷史小有研究的小弟,對於慈禧沒有這樣的一本書覺得很可惜。
這部作品會以「史實」為主,主要當然就是《清史稿》配上一些晚清人物的日記等等,有些資料也許網路查不到,要上到圖書館去查,固定每周 5 出稿。
1.慈禧的身世
慈禧是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阿瑪(滿洲語父親的意思)是惠徵、額娘(滿洲語母親)是富察氏。按理來說,這樣一個重要的人,她的身世應該會一路追到好幾代之前。但實際上,慈禧的身世相當撲朔迷離,在清宮檔案上僅有寥寥數語「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廣太道惠徵女。」
雖然其他的后妃也大概這樣交代身世,但從她們的阿瑪推斷多少都可以往上追尋,像慈安皇太后鈕祜祿氏身世就追到很遠,甚至一路追到曾祖父去。但惠徵就是不折不扣的「普通人」,雖然清朝滿洲人是有如天龍人一樣的存在,但惠徵的背景似乎就沒有很顯赫。光是惠徵的出身就眾說紛紜。
慈禧的身世成謎,因此就出現不少說法,有一說她是山西出生、有一說是北京、不過普遍影視文學都說慈禧江南出生,我想大概是因為惠徵過世前曾擔任安徽寧池太廣道的關係。山西說更猛,直指慈禧太后是漢人,我不打算做那麼大膽的推論。
不過最權威的還是北京說,因為這有獲得慈禧娘家後人的認可。慈禧的曾祖父名叫吉郎阿,鑲藍旗人,曾在戶部(如現今財政部)服務,後來因為戶部賦稅虧空的疑雲遭到牽連被開除。慈禧的祖父叫景瑞,曾在刑部(如現今法務部)服務,因為曾祖父賦稅虧空案的牽連,也被革了職。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惠徵出社會只能從不入流的筆帖式開始當起,而惠徵供職在吏部(如今日銓敘部)時慈禧出生,因此幾乎可以斷定慈禧出生地是北京。
再來就是慈禧的本名,過去婦女地位比較低沒有名字,但基本上家裡還是會起名。一般影視文學都寫慈禧本名叫玉蘭,但根據擔任過兩代帝師的軍機大臣翁同龢的日記指出,慈禧娘家人都稱她為杏兒,或是杏貞。至於玉蘭,可能是慈禧入宮後被封為蘭貴人,剛好慈禧又喜歡蘭花的訛傳。
慈禧的個性其實相當神秘,我們很少看到正史裡面敘述慈禧的思想或是談話,有看到的大多都是從小說或日記而來,可信度有點低。不過從她的阿瑪惠徵做官的專長來看,也許可以看出為什麼慈禧那麼精明能幹。惠徵雖然是從不入流的公務員起步(職等很低),但辦事能幹,曾被道光皇帝圈定為京察一等(就是考績甲等的意思),讓他有到外地服務的機會。在擔任山西歸綏道道員時,因為善於理財,被巡撫給予好評;後來惠徵就一路擔任後勤的工作,在太平天國之亂時多次負責後勤任務。
高陽的小說裡曾說,慈禧入宮前惠徵病逝,當時沒錢辦喪事,是當時在江南當官的吳棠意外資助,所以吳棠才後來平步青雲當上總督。不過這一說法已經被打臉,惠徵在咸豐 3 年( 1853 年)因為安徽省官員打敗仗害怕被牽連,就嚇出病來,最後一命嗚呼,當時咸豐帝在奏摺上只寫「知道了」 3 個字。而慈禧早在咸豐 2 年( 1852 年)就經過外八旗選秀被選為蘭貴人,那時人正在圓明園大搞「後宮杏貞傳」。不太可能跑去江南奔喪,當然也不可能遇到吳棠。
惠徵雖然善於理財,可能因為出身關係,讓他的膽子十分的小,因為原本咸豐沒有要辦他,只是命令巡撫調查他到底在打敗仗的時候是否有好好「委辦糧台、護解銀兩」,這樣都能嚇出病來。一般這種膽子小的父親,家裡的女輩大多會異常強勢,由此可見慈禧強勢作風受父親影響很深。
慈禧對娘家相當疏遠,有史學家說是因為她不想大權旁落、也有人翻案翻過頭說慈禧高風亮節。但個人觀察,慈禧是一個實用政治家,她會希望她用的人可以發揮最大功效(如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或榮祿),她的幾個弟弟雖然是滿洲人,但出身也不太好,學識水平也普通,所以只有榮譽職很正常(雖然也當到管理健銳營就是了)。再者,清朝對外戚其實很小心,一般八旗秀女入宮後,宮裡會希望嬪妃和娘家關係越淡越好,入宮多年要和娘家有甚麼聯繫我想也不太容易。
弄清楚慈禧太后的身世、個性和家族,我們接下來就要跟著杏貞的腳步踏入現代影視文學最愛出現的後宮。
慈禧入宮後,先是被封為蘭貴人, 2 年後封為懿嬪,不過這個也只是例行公事,《宮中雜件》記載當時和她一樣升職,還有麗貴人封為麗嬪(就是電影《慈禧秘密生活》裡面出現殺慈禧狗的那個,邱淑貞好正,阿斯)、婉貴人封為婉嬪、玫常在封為玫貴人。對於咸豐來說,這只是幫他的老婆們加幾個封號。但過一年,咸豐就很倚賴懿嬪,當時候補員外郎春年和懋勤殿太監張得喜交御筆字條一張:「慎重和平」。咸豐帝命人用一寸藍綾邊貼儲秀宮殿內,不進工匠,張貼的地方要問懿;咸豐 6 年生下皇子載淳以後又按照慣例封為妃,這裡有一點可以看出咸豐對她的信任,咸豐帝命人交「御筆福、祿、壽、喜」各一張。翌日,進內貼儲秀宮大爺殿內,張貼的地方要問貴妃娘娘。
雖然正史沒有提到,但很多日記小說都指出咸豐帝的奏摺很多都是慈禧代寫的。甚至後來慈禧垂簾聽政時,很多皇帝批奏摺(如劃指甲)的習慣她都相當熟練,因此認為慈禧可能代寫咸豐的奏摺,甚至越俎代庖。
慈禧有一個後宮八旗女子沒有的優勢,懂得看漢文,那個年代很多滿洲人看不懂漢文,像後來湘軍滿洲名將多隆阿就看不懂,要幕僚代唸。清朝皇帝一天要看那麼多奏摺,咸豐可能有些會交給慈禧協助處裡。
我感覺慈禧比較像是那種大公司董事長的女秘書,老闆太忙沒時間決定的事情(如字畫掛哪裡)就交給女秘書去處理,白天伺候公事、晚上伺候老闆。不管如何,慈禧透過這個方式,加上她精明能幹,得以通曉國家政務和君臣關係也說不定。但是慈禧應該僅止於協助,比方說咸豐口唸讓慈禧幫寫,或是慈禧念奏摺內容讓咸豐去判斷。
至於為什麼咸豐那麼喜歡慈禧,電影《慈禧秘密生活》中是寫慈禧跑去妓院學怎麼取悅男人,這當然是電影創作不是史實。我想咸豐的想法很單純,那麼多晚上慈禧都陪著辦公,晚上咸豐應該哪裡都不想去,加上慈禧本來就算是正妹(請見後人復原照),不上白不上(咦?)。孤男寡女這樣朝夕相處下,加上皇帝也不用避孕(都快生不出來了還避孕),慈禧會懷孕也就不奇怪了。
咸豐是整個滿清政府最有爭議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即位後便勤於政事,廣開言路、明詔求賢;另一方面又說他體弱多病,軟弱好色,無能避世。
個人認為對於咸豐的批評不太公平,清朝的皇帝應該是最累的工作,一大早要起來上班,看一堆大臣寫上來的廢文,晚上雖然可以翻牌子,但是和自己的妻子沒甚麼感情,結婚只是為了不斷的做愛生皇子。想吃甚麼、想喝甚麼、想去哪裡宮裡人都有限制,比起明朝那些可以去江南打仗、開豹房、煉丹、隨便上宮女比起來,清朝皇帝的娛樂太少了(除了下江南那個以外)。
加上咸豐登基時才 20 歲,正是一個年輕人最愛玩的時候。但當時的清政府面對太平天國與「三千年未有之政局」的內憂外患中,公事繁忙加上工作壓力大,不把人活活累死才怪。
因此聽戲成為咸豐唯一的娛樂,《庸盦筆記》就說咸豐很愛聽戲,也愛唱戲,就算被外國人打出北京逃到熱河,他也可以自我麻醉的在熱河行在唱戲。雖然有的人會覺得很荒謬,但我認為那只是人之常情。他也不想打敗仗,他也不願意每天看廢文處裡公事;要說他軟弱,但是在對英法聯軍宣戰時相當威武,「兵家勝敗何常,該國兵遠來即有數萬,未可當我中國人民千百之一,其能經幾戰乎?」和俄國簽下喪權辱國的《璦琿條約》,他甚至氣得拒絕承認。從這裡來看,咸豐是有意勵精圖治的,但客觀條件沒辦法。所以他會聽戲來逃避,他會讓小老婆來幫他分擔公事。因為皇帝這個工作實在太累了。這些丈夫的煩惱,相信慈禧都看在眼裡,這對她未來處理政務上在用人方面相當有幫助。
咸豐 10 年,英法聯軍在八里橋擊滅了清軍在北京最後一支部隊,北京震動。這是大清立國以來第一次京師面臨外敵威脅。我想當時咸豐也慌了,你要一個 30 歲從沒離開過北京和紫禁城的男人,馬上變成關二哥拿起武器去手撕鬼子根本是緣木求魚,於是他丟下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帶著自己的老婆們、兒子和大臣們逃到熱河避暑山莊,從此再也沒回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