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進行第11輪貿易談判,雖然美國總統川普一度稱本周仍有望達成協議,但談判首日未有結果,美國如期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輸美商品課徵25%的懲罰性關稅,而台商又該如何因應這個變局?專家提出3大建議,包括分散製造布局,擴大市場範疇,提升技術層級,提高附加價值,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在這場戰爭中站穩一席之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2019資誠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指出,「貿易衝突」成為台灣CEO們認為的第一大威脅,44%的台灣CEO認為全球經濟勢力變化是影響台資企業營運最重大因素。因應貿易衝突,40%台灣CEO進行調整供應鏈,39%的台灣CEO轉移市場重心,可見美中貿易戰在去年已對台資企業產生重大影響。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全球稅務服務會計師曾博昇指出,台資企業已成為美中貿易戰的重大受災戶,主要原因是有眾多台資企業利用大陸生產,銷售美國客戶。但這個傳統的「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外銷美國」的商業模式,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嚴重威脅。

曾博昇觀察,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台資企業深刻體會分散風險的重要性,正在進行大規模的變革,積極進行供應鏈調整與市場重心轉移,包括增加台灣及東南亞的製造布局,或是分散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加強開發歐洲、大陸或東南亞等市場,例如許多台資企業便接到終端品牌廠要求將產能移往東南亞地區的要求,在美國品牌業者積極分散風險的大趨勢下,能提早做到分散生產基地的企業,便能穩定訂單。

同時,台資企業更加注重面對高度客製化、少量多樣的市場需求,讓企業更加貼近市場、快速做出回應。台資企業開始注重縮短其產銷流程,設廠眼光也從低成本,轉向終端市場,把物流成本、關稅、供應鏈、原物料等因素加總起來思考,了解低人工成本的地區未必就是最有利的生產基地。

曾博昇指出,外在大環境變數不斷,企業若繼續複製低成本的生產模式、以低價作為自身的競爭力,在未來的時代將容易被淘汰;再加上全球稅制改變,使企業想藉由轉移生產基地達到降低成本更加困難。

資誠建議,隨客戶及市場需求重新布局,台資企業應加速從單純的代工(OEM)走向高技術附加價值的設計代工(ODM),甚至應該早於品牌廠的腳步看到市場變化趨勢,致力提升自身技術含量及競爭力。

此外,台灣政府隨著中美貿易摩擦趨勢,持續推出鼓勵台商資金回台投資政策,包括境外資金回台投資專法,以及許多鼓勵台商回台投資優惠及補貼,積極為台資企業解決五缺問題。在此貿易摩擦變局時刻,台商或可化危機為轉機,綜合評估各項條件,回台設廠也成為許多台資企業選擇的選項。

曾博昇建議,台資企業應持續隨客戶及市場需求重新布局,在價值鏈的策略思考上,進行成本效益試算,以及供應鏈及價值鏈調整的評估分析,思考構面包括關稅、財務預測、供應鏈、人才、技術、產線、資金和物流等。企業也必須考量無形資產的配置、利潤分割法的適用、TP政策的調整和常設機構等稅務議題,以降低中美貿易戰的衝擊,同時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面臨貿易戰,台商可思考相關關稅工具的使用,包括重新審視受影響產品適用的進口稅則、重新審視、規畫受影響產品的原產地、探討價值鏈重組的可能性及過程中的潛在規畫機會、評估申請豁免加徵關稅的可行性、探討首次銷售原則的適用可能性、規畫受影響產品的完稅價格,以及評估關稅加徵對關聯交易的影響。

曾博昇並認為,不論中美最後是否仍能達成協議,大陸與美國之間的競爭與衝突,不論在科技、匯率、市場開放、國防等面向,仍將持續有矛盾,台資企業處於中美夾縫之間,若要在危機中持續挺身而進,必須制定清楚應變策略,包括分散製造布局,擴大市場範疇,提升技術層級,提高附加價值,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在這場戰爭中站穩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