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線,《生死接線員》以「器捐協調師」做為故事核心,講的不是對這條「線」的跨越或放下,而是更積極的「接續」與「價值衍生」,主題宏大,處理細膩,而且充滿溫度,不論取材、視野、演員整體表現,無不讓人眼前一亮。2019是台劇創作能量百花齊放大爆發的一年,最堪欣慰的還不只是佳作頻頻揮棒的水準均高耀眼,不只是這些好戲的「切入點」繽紛、多元,更在於「叫好」、「叫座」不再壁壘分明(往年以競逐金鐘獎為企劃目的,干冒「曲高和寡」風險的案例變少了),雅俗共賞,兼具娛樂性、鑑賞性、啟發性的優質台劇接二連三,在「人氣」、「口碑」以及刺激本土影視環境蓬勃永續等方面,具體三贏。其中,《生死接線員》在製作預算和醫學劇拍攝經驗都極有限的條件制約下,深入淺出但鞭辟入裡地成就了對「生命」(生VS.死)議題的探索與辯證,奠立了足以在特定劇型領域承先啟後的傲人里程碑,其一往無前的創作企圖值得嘉許,整齣戲最終成績的引人入勝更擔得起「鄭重推薦,錯過可惜」八個字。
把追劇當成家常便飯的「資深戲迷」如你我者,對於各國膾炙人口的「醫療劇」理當如數家珍:《急診室的春天》在1994年就把喬治克隆尼捧成天王巨星,《實習醫生格蕾》製播到今年15季了,話題熱度始終居高不下,日劇、韓劇信手捻來從《白色巨塔》拍到《醫療船》形形色色更是不勝枚舉,連大陸劇近兩年也急起直追拍出了《外科風雲》(白百何、靳東,2017)、《急診科醫生》(張嘉譯、王珞丹,2017)那樣擲地有聲的高質感醫學劇。相較之下,台灣影視作品在這個範疇著墨的並不算多,第一個出現逼真手術鏡頭的電影是1976年林鳳嬌演的《蝴蝶谷》,由醫學博士侯文詠貫注了神髓、靈魂的經典作《大醫院小醫師》倏忽已經是2000年的事了。
台灣戲劇對於醫療題材的「不擅長」,一在劇本,二在拍攝,前者要有足夠的專業學養做為內在鋪墊,拍得非驢非馬欠缺說服力寧可不拍,後者有不及備載的往年劇集做為「對比值」,倘若在場景、過程、畫面做不到「栩栩如生,逼近眼前」,分分鐘都能自曝其短。而,必須坦白說一聲,《生死接線員》的勇氣可嘉但珠玉在前究竟能否與人一較長短而不尷尬?著實教人不無疑慮,慶幸的是,就戲論戲,眼見為憑,《生死接線員》首播之後的開箱印象好得出奇,製作、拍攝、佔比龐大的醫學術語與訊息…,在在展現了到位的技術含量、紮實底蘊,最最難能可貴的,更在於沒有為了遷就主題而削弱劇情的戲味,角色人設接地氣,情節發展扣人心弦,十足十的是一齣「好看的好戲」。
什麼是「器官捐贈協調護理師」?他們在整個醫療體系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發揮了怎樣無法取代的功能?他們在專業上遭逢的最大困難何在?《生死接線員》把劉倩妏飾演的由婦產科轉職的菜鳥器捐協調師「溫雨讀」做為鏡頭,隨著她對於這份工作(以及工作中的人)的漸次瞭解,將大部份人陌生的這群人揭開面紗:這個團隊的使命與甘苦,這個崗位的信念與煎熬,被以質樸但傳神的筆觸,生動地紀錄了下來。然後,經由這些角色的「肖像」(portrait)側寫,一齣戲的主旨被立體而完整地建構了出來,所謂「讓生命接力,生生不息」的精神、意念被成功「內化」於故事敘述的娓娓道來之中,沒有當面鑼對面鼓的高調陳述,卻又實打實地讓觀眾「意領神會,刻骨銘心」,主題內化的高明,是《生死接線員》最值得細品的優點之一。(器捐協調師辦公室牆上掛的匾,大大寫著「死去活來」四個字,言簡意賅地傳遞了「死去,活來」的涵義,畫龍點睛又發人深省,就是一個雋永的細節設計。)
▲曾少宗、劉倩妏演出《生死接線員》。(圖/公視提供)
以獨立的個案緊湊、綿密地串聯成整齣戲的結構,這是《生死接線員》劇本出色的優點之二。每個臨終前器官捐贈協調的案例不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段落,牽涉其中的糾結、掙扎、磨合的過程所產生的「戲劇張力」來自於誰都有可能面對的處境,殘酷,直白,避無可避。而角色間的「對話」,其實是生與死的對話,與其說是不同立場的爭執、拉鋸、妥協,毋寧說是「生」與「死」這兩個比天都大的命題在這些人物心中的重新認知、解構、重組。《生死接線員》對於這些橋段的處理寫實而真誠,沒有任何多餘的浮誇、渲染,面臨生死的倉皇、嚎啕是必然的,戲中的呈現拿捏得極其自制、精準(「震撼」跟「狗血」很多時候只是一線之隔),唯其如此,戲裡角色情緒、情感的「穿透」益發顯得特別有感染力,第一段黑道大哥寫在器捐表中的一句「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我愛妳們。」第二段應采靈對器捐協調師問了句:「妳不是一直在等他死嗎?」運用得妙到毫巔水到渠成,看的人看得熱淚盈眶不是被矯情的力道逼出來誘出來的,而是感同身受自發地由衷流露出來的。
《生死接線員》戲味的真誠、厚實有一大部份原因歸功於各段落陸續登場資深演員們爐火純青的發揮,這是《生死接線員》值得擊節讚賞的優點之三。別具匠心的卡斯策略,讓這些佔戲篇幅不是最多的演員們在恰如其份的位置上閃耀出光芒,第一段的「三位林太太」神韻各異,才一亮相就活靈活現地成立了一個獨特家族的江湖氣,梁佑南等三個優秀女演員寥寥戲份中牛刀小試,卻讓人過目難忘。(在巷口對老大致敬的黑幫兄弟,連臉都看不清楚,對整段過場戲的氛圍感卻已經立馬加分頗多)到第二段中,睽違屏幕一段時間的應采靈甚至拉出了整集戲情境起伏的主軸線條,由慌亂到沉痛,由悲憤到寧靜,每個轉折處理清晰、具體,層次分明,望著嬰兒房內的孩子一句:「究竟生孩子的痛跟現在失去他的痛,哪個更痛?我已經回答不出來。」語氣平淡釋然,內層的悵惘卻後勁洶湧,教人低迴不已,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完美演出。隨著劇情發展,方文琳、林嘉俐、尹昭德、吳朋奉…都將輪番上陣,放眼盡皆高手,後續的演技火花精彩可期。
《生死接線員》的第四個傑出亮點在於戲中不同元素的巧妙平衡,適度的詼諧、浪漫調和了生死議題可能帶來的沉重與傷感,幾個主要角色在「器捐協調師」身份背後各自有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再加上彼此之間的情感互動,都發酵出了不同趣味的戲劇語境。這種豐富發展的敘事技巧,讓角色更有生命力,也讓一齣戲的段落啣接不會太過生硬或扁平,拉近故事跟通俗觀眾間距離的效果十分成功。
貫穿各個段落的核心演員中,曾少宗一直是個同時擁有演員、明星兩種光芒的「偶像實力派」,顏值、外型隨著年紀而愈加溫潤,他的演技中有種年輕演員少見的「煙火氣」,兩者都讓「江君皓醫師」這個縱橫全場的人物吸睛又聚焦。資深護理師「梅青青」的扮演者李杏,是另一位撐場挑樑的厲害人物,沉穩內斂,張弛有度,比在電影《樓下的房客》表現更加可圈可點,舉手投足,讓人目不轉睛。活潑討喜的「嬰兒肥」社工師邱震瀚,戲感靈動,毫不生嫩,假以時日可望又是足堪委以重任的一把好手。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追劇當成家常便飯的「資深戲迷」如你我者,對於各國膾炙人口的「醫療劇」理當如數家珍:《急診室的春天》在1994年就把喬治克隆尼捧成天王巨星,《實習醫生格蕾》製播到今年15季了,話題熱度始終居高不下,日劇、韓劇信手捻來從《白色巨塔》拍到《醫療船》形形色色更是不勝枚舉,連大陸劇近兩年也急起直追拍出了《外科風雲》(白百何、靳東,2017)、《急診科醫生》(張嘉譯、王珞丹,2017)那樣擲地有聲的高質感醫學劇。相較之下,台灣影視作品在這個範疇著墨的並不算多,第一個出現逼真手術鏡頭的電影是1976年林鳳嬌演的《蝴蝶谷》,由醫學博士侯文詠貫注了神髓、靈魂的經典作《大醫院小醫師》倏忽已經是2000年的事了。
台灣戲劇對於醫療題材的「不擅長」,一在劇本,二在拍攝,前者要有足夠的專業學養做為內在鋪墊,拍得非驢非馬欠缺說服力寧可不拍,後者有不及備載的往年劇集做為「對比值」,倘若在場景、過程、畫面做不到「栩栩如生,逼近眼前」,分分鐘都能自曝其短。而,必須坦白說一聲,《生死接線員》的勇氣可嘉但珠玉在前究竟能否與人一較長短而不尷尬?著實教人不無疑慮,慶幸的是,就戲論戲,眼見為憑,《生死接線員》首播之後的開箱印象好得出奇,製作、拍攝、佔比龐大的醫學術語與訊息…,在在展現了到位的技術含量、紮實底蘊,最最難能可貴的,更在於沒有為了遷就主題而削弱劇情的戲味,角色人設接地氣,情節發展扣人心弦,十足十的是一齣「好看的好戲」。
什麼是「器官捐贈協調護理師」?他們在整個醫療體系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發揮了怎樣無法取代的功能?他們在專業上遭逢的最大困難何在?《生死接線員》把劉倩妏飾演的由婦產科轉職的菜鳥器捐協調師「溫雨讀」做為鏡頭,隨著她對於這份工作(以及工作中的人)的漸次瞭解,將大部份人陌生的這群人揭開面紗:這個團隊的使命與甘苦,這個崗位的信念與煎熬,被以質樸但傳神的筆觸,生動地紀錄了下來。然後,經由這些角色的「肖像」(portrait)側寫,一齣戲的主旨被立體而完整地建構了出來,所謂「讓生命接力,生生不息」的精神、意念被成功「內化」於故事敘述的娓娓道來之中,沒有當面鑼對面鼓的高調陳述,卻又實打實地讓觀眾「意領神會,刻骨銘心」,主題內化的高明,是《生死接線員》最值得細品的優點之一。(器捐協調師辦公室牆上掛的匾,大大寫著「死去活來」四個字,言簡意賅地傳遞了「死去,活來」的涵義,畫龍點睛又發人深省,就是一個雋永的細節設計。)
以獨立的個案緊湊、綿密地串聯成整齣戲的結構,這是《生死接線員》劇本出色的優點之二。每個臨終前器官捐贈協調的案例不只是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段落,牽涉其中的糾結、掙扎、磨合的過程所產生的「戲劇張力」來自於誰都有可能面對的處境,殘酷,直白,避無可避。而角色間的「對話」,其實是生與死的對話,與其說是不同立場的爭執、拉鋸、妥協,毋寧說是「生」與「死」這兩個比天都大的命題在這些人物心中的重新認知、解構、重組。《生死接線員》對於這些橋段的處理寫實而真誠,沒有任何多餘的浮誇、渲染,面臨生死的倉皇、嚎啕是必然的,戲中的呈現拿捏得極其自制、精準(「震撼」跟「狗血」很多時候只是一線之隔),唯其如此,戲裡角色情緒、情感的「穿透」益發顯得特別有感染力,第一段黑道大哥寫在器捐表中的一句「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我愛妳們。」第二段應采靈對器捐協調師問了句:「妳不是一直在等他死嗎?」運用得妙到毫巔水到渠成,看的人看得熱淚盈眶不是被矯情的力道逼出來誘出來的,而是感同身受自發地由衷流露出來的。
《生死接線員》戲味的真誠、厚實有一大部份原因歸功於各段落陸續登場資深演員們爐火純青的發揮,這是《生死接線員》值得擊節讚賞的優點之三。別具匠心的卡斯策略,讓這些佔戲篇幅不是最多的演員們在恰如其份的位置上閃耀出光芒,第一段的「三位林太太」神韻各異,才一亮相就活靈活現地成立了一個獨特家族的江湖氣,梁佑南等三個優秀女演員寥寥戲份中牛刀小試,卻讓人過目難忘。(在巷口對老大致敬的黑幫兄弟,連臉都看不清楚,對整段過場戲的氛圍感卻已經立馬加分頗多)到第二段中,睽違屏幕一段時間的應采靈甚至拉出了整集戲情境起伏的主軸線條,由慌亂到沉痛,由悲憤到寧靜,每個轉折處理清晰、具體,層次分明,望著嬰兒房內的孩子一句:「究竟生孩子的痛跟現在失去他的痛,哪個更痛?我已經回答不出來。」語氣平淡釋然,內層的悵惘卻後勁洶湧,教人低迴不已,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完美演出。隨著劇情發展,方文琳、林嘉俐、尹昭德、吳朋奉…都將輪番上陣,放眼盡皆高手,後續的演技火花精彩可期。
《生死接線員》的第四個傑出亮點在於戲中不同元素的巧妙平衡,適度的詼諧、浪漫調和了生死議題可能帶來的沉重與傷感,幾個主要角色在「器捐協調師」身份背後各自有著自己的人生故事,再加上彼此之間的情感互動,都發酵出了不同趣味的戲劇語境。這種豐富發展的敘事技巧,讓角色更有生命力,也讓一齣戲的段落啣接不會太過生硬或扁平,拉近故事跟通俗觀眾間距離的效果十分成功。
貫穿各個段落的核心演員中,曾少宗一直是個同時擁有演員、明星兩種光芒的「偶像實力派」,顏值、外型隨著年紀而愈加溫潤,他的演技中有種年輕演員少見的「煙火氣」,兩者都讓「江君皓醫師」這個縱橫全場的人物吸睛又聚焦。資深護理師「梅青青」的扮演者李杏,是另一位撐場挑樑的厲害人物,沉穩內斂,張弛有度,比在電影《樓下的房客》表現更加可圈可點,舉手投足,讓人目不轉睛。活潑討喜的「嬰兒肥」社工師邱震瀚,戲感靈動,毫不生嫩,假以時日可望又是足堪委以重任的一把好手。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