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已將「無障礙」作為應保障的基本權利時,大學校園作為公共空間,也應營造健全友善的環境。然政大既有友善設施的不足,再加上地形限制,校內無障礙空間屢遭詬病。因此,在經費與客觀條件有諸多難處下,政大應如何提供更多改善措施?而現有的無障礙環境,是不是未能顧慮各方使用者的需求,反而是強化了「障礙」標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走過、路過的層層關卡

又是一個下雨天,趕往各大樓上課的師生為避雨而紛紛加快腳步,這樣的情境,在政大早已屢見不鮮,然而對身障者來說,他們往往受阻於許多旁人難以觀察到的阻礙,即便是看似安全的路段也困難重重。

一路坎坷 你沒想像過的顛簸

「(受傷期間)我根本是靠『處處有溫情』活下來的。」會計二林同學坦言,大一時由於運動傷害必須以拐杖助行,六個禮拜的受傷生活讓她甚至以「克難」二字來形容。說到校內環境對她造成的不便,她總昂起眉頭、語帶激動,也代表這段時光帶給她十分深刻的印象。

「學校很多地方要注意看才會發現是不平的,一般人走都會跌倒,換成是輪椅或拐杖的使用者根本就沒辦法走。」林同學忿忿不平地指出,四維道及總圖前的橘色小磁磚路面,不僅路面顛簸,下雨時更顯濕滑,不論是否為行動不便者,都很容易滑倒。

噴水池的石頭路面,凹凸不平,對輪椅使用者不太友善。(初聲/政大學聲提供)

「像噴水池那邊,坐輪椅經過時超級凹凸不平的。」學期初因意外受傷、行動皆須仰賴輔助設備的傳院一甄曌珞激動表示,噴水池旁石頭地的起伏,經過時不僅令人不適、也影響行動速度,她也提到,受傷後才發現校內多處路面,對輪椅使用者其實是極大的障礙。

地形崎嶇 上山困難加劇

如甄曌珞所言,儘管是這些旁人難以察覺的顛簸,也對某些人的生活明顯造成不便。

不僅平地移動受阻,對行動不便者來說,政大陡峭的山區地形更是雪上加霜,搭乘校內公車卻沒有使他們方便多少。林同學表示,風雩走廊本就狹窄,拄著兩支腋下拐的她,還須與迎面的人潮推擠再去排隊,又因上車時通道非常狹小,沒有空間讓她以拐杖支撐正面爬上階梯,只能側身、跛腳,一階一階走上公車。

此外,由於山路坡度大,校內公車不能採用低底盤車型,而缺乏輪椅渡板等輔助設施,讓往往需要透過輪椅等設備行動的他們,甚至無法藉助公車上下山。甄曌珞就提及,受傷初期上下山不但得全程尋求同學協助推行輪椅、還需忍受凹凸不平的山路,讓她不禁無奈坦言:「真的很不方便。」

「有任何不便都別想上山。」林同學直言,當時,她的必修課位於季陶樓,好不容易搭車到藝文中心後,面對的卻是通往國際大樓的漫長陡坡,為此她總得提早十至二十分鐘爬山,換作輪椅,根本推不上去。

看不見的威脅 視障者的艱辛

林同學與甄曌珞在受傷後,才發現了平時自己看起來稀鬆平常的路程上,竟暗藏著許多危險。對於行動不便的人來說,路程的危險還能多看、多注意,但對於視障生來說,每天上下課、通堂,卻是一段又一段遙遠的路途。

人行道上傳來規律的敲擊聲,一支手杖持續點地,手杖主人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仔細。「小心!」一聲疾呼,她差點被飛馳而過車迎面撞上。雖然只是從資訊大樓側邊出入口到麥側、20秒的路程,即便有旁人指引,政治一許家敏卻花了近1分鐘才平安抵達。一路上,她的手杖時常在樹穴、車擋及地面起伏處拐到,且因爲走道忽寬忽窄,幾次險些撞上夾道上的行道樹。

即使許家敏樂觀地表示,對政大的環境相當滿意,但她確實遭逢諸多不便。麥側旁的一段平面道路已是困難重重,更何況是坡路?儘管許家敏能夠搭乘校內公車前往山上校區,但因語音報站系統並未全面普及,反而使她遲到的風險增加。

二、「友善設施」中的假友善

面對在校園行動時的種種不便,身障者往往需要環境友善設施,但政大校內友善設施的規劃,卻不一定能真正滿足身障者需要。

電梯未普及 規劃不周引怨言

甄曌珞就指出,校內許多建築缺乏電梯,讓身障者無所適從,她以大勇為例,即便設置無障礙斜坡,「但那邊沒有電梯,所以還得把輪椅收起來、換成拐杖慢慢爬上去,就很不方便。」再如近期故障頻頻的國際大樓電梯,從五樓電梯的門口一出去,仍只有整面的木樓梯,並沒有無障礙坡道,輪椅難以通行,儘管已於11月初修繕完開放使用,「其實(那台電梯)我也不能用」,甄曌珞語氣中充滿對於那台電梯的無奈。

行動不便者搭乘無障礙電梯後,卻會面對一整排的木樓梯。(初聲/政大學聲提供)

談及校內電梯的不方便之處,社會一的谷丞皓則指出,平日可以從綜合院館一樓的無障礙坡道轉乘建築內的電梯,但因假日一樓不開放,前往館內的唯一途徑——只剩下羅馬廣場接綜院的那段樓梯。

由於先天腦麻加上早產,行走對谷丞皓來說,並非輕易的事;縱使歷經長期復健,他仍須倚靠拐杖或是電動代步車,才能抵達目的地。因此每當假日時,拄著拐杖的他,必須一階階地爬至二樓方能進入館內;甚至因為沒有扶手,下雨天時地面更是濕滑,他只能吃力地扶著牆壁走,他表示「希望至少要有扶手,並且做好止滑措施。」

大勇樓旁邊的無障礙坡道,有坑洞,有安全疑慮(初聲/政大學聲提供)

除國際大樓、綜院電梯在使用上常須大費周章外,他也指出資訊大樓因內無電梯,必須另外繞至電算中心並在旁人的協助下搭乘電梯,他分享自己過去在資訊大樓練唱文化盃時,總是得繞路才能到達位於二、三樓的練習教室,「覺得不友善的地方在於,為什麼還要從電算中心繞進去,為什麼不能直接從資訊進去?」

「學校蠻多地方都是『我有做就好』,設計時就沒有考慮到底多少人可以使用,也沒有再去保養。」林同學對此表示無奈。以大勇樓及大仁樓為例,她指出,即便這兩棟建築入口已設置斜坡,內部卻沒有電梯,往二樓以上樓層的唯一途徑就還是爬樓梯。她更分享自己曾在季陶樓詢問管理員電梯的位置,當時管理員只答覆:「沒有,而且也沒辦法。」讓她也只能獨力爬二、三十分鐘的樓梯才能到達教室。

斜坡設計不良 難滿足實際需求

「(無障礙設施)應該要為所有人著想。」林同學以她的腳傷為例,校內許多建設都以斜坡直接取代電梯,忽視走斜坡對腳造成的巨大負擔;甚至,學校設置的無障礙斜坡,實際上也存在許多問題。她提到,校內許多無障礙坡道必須多繞路才能抵達,如總圖的坡道入口設置在總圖背面、體育館的則必須繞好幾個彎方能抵達;綜合院館的斜坡僅設置在南棟,如果在北棟上課,就得繞一整圈前往教室。本該帶來方便的設施,反而花費更多時間才能使用。林同學情緒激昂地說:「為了無障礙,就必須接受更多的障礙。」

甄曌珞也就此表示,作為學生餐廳的憩賢樓雖設有無障礙坡道,但由於鄰近馬路,常因車輛停靠擋住出入口,造成輪椅根本無法進出。另外,平時也有使用代步車的谷丞皓也指出,研究大樓的無障礙坡道寬度不足,甚至轉彎處是直角,輪椅與電動代步車往往會因此被卡住或是器具表面被刮到,他直批:「根本無法順暢地走。」

  

對於種種不便,林同學表示,無障礙設施的設置理念本是提供行動不便者更方便快捷的移動方式,但校內有些坡道甚至是不安全的:譬如大勇樓前的斜坡就有一個凹洞,學校卻遲遲沒有修繕行動,若未加注意、行走時讓拐杖掉進洞裡,雙腳受傷的她必定會跌倒;更遑論山上的教學大樓,連斜坡都沒有。「我遇到的(困難)已經算少了,上下樓梯還可以稍微靠自己走,但真的使用輪椅的,很多地方根本去都去不了。」她不禁感嘆。(初聲/邱亭珊、陳子瑜、許雅筑、游九思、徐湘芸、吳卓玲、楊奇勳、林昱辰、彭勝緯/政大學聲)

下載「NOWnews APP」,拿肯德基「開春金喜吉運168」套餐,專屬優惠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