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隨著滿清入關和朱明王朝的崩塌,有很多不願被異族統治的漢人流亡海外。從東北亞的朝鮮、日本,到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緬甸,乃至馬來半島、印尼和菲律賓群島,都有這些流亡者的足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新加坡的「山仔頂」,就出土過一些清代的墓碑。上面寫有「氵月」字,有人解釋是「清」字沒有了右上角的「主」字,意指滿清是「僭主」。另一層涵義是這些人遠走海外,右半邊的月字象徵著明朝,表示陸地上的明朝已經崩潰,但「海上明朝」依舊存在。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有很多明朝時期流落的遺民小團體。

▲新加坡的「山仔頂」,就出土過一些清代的墓碑。上面寫有「氵月」字,有人解釋是「清」字沒有了右上角的「主」字,意思是滿清是「僭主」。 (圖 / 翻攝自網路) ▲新加坡的「山仔頂」,就出土過一些清代的墓碑。上面寫有「氵月」字,有人解釋是「清」字沒有了右上角的「主」字,意思是滿清是「僭主」。 (圖 / 翻攝自網路)

像是在越南,就有著被稱為「明香人」的明朝後裔團體。他們大都是因為滿清入關而避難於越南的漢人移民,本身有一定的宗族組織。在南下之初依然保有自己的宗族文化,自我的稱號「明香」就是延續明朝香火的意思,其聚集互動的社群則被稱為「明香社」。

▲「明香」就是延續明朝香火的意思,其聚集互動的社群則被稱為「明香社」,他們都是因為滿清入關而避難於越南的明朝後裔,本身有一定的宗族組織。 (圖 / 翻攝自南國早報) ▲「明香」就是延續明朝香火的意思,其聚集互動的社群則被稱為「明香社」,他們都是因為滿清入關而避難於越南的明朝後裔,本身有一定的宗族組織。 (圖 / 翻攝自南國早報)

據《大南實錄》記載,第一個明香社成立於 1650 年前後,大約集中了 5000 多位的明朝遺民,隨後又不斷有明朝殘兵流落至越南。

許多清朝時期才遷至越南的移民及其子孫亦自認自己是明香人。他們也與越南女性通婚,因此明香人不只保有最初「明朝香火」的含義,也被用以泛指一些與越南人通婚的華人後代。

在文化上,這些人的祖輩在初來乍到之際,依舊維繫著嶺南的文化傳統。明香社民的衣冠和生活用品大致還有著前朝的影子。在他們的日曆上,還保留著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

▲出身明鄉人的潘清簡,1863年代表越南出使法蘭西帝國。 (圖 / 翻攝自網路) ▲出身明鄉人的潘清簡,1863年代表越南出使法蘭西帝國。 (圖 / 翻攝自網路)

最後到了 1826 年的阮朝時代,「明香」二字才被改為「明鄉」,意思是這些人逐步成為紮根於越南本土的越南人,必須與華人的身份脫鉤了。

到了殖民時期,法國人又切斷了越南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和各種聯繫,於是將有著漢人血統的明鄉人融入越南,經過幾代的語言和文化同化後,他們和越南族群反而更加接近。

時至今日,現在的明鄉人,已經不會說廣東話和閩南話了,也只有老一輩的人才識得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