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北海道旅行,不少人都希望能帶一些別具特色的紀念品回來分享,北海道渡島支廳北部的八雲町從昭和時代以來就以栩栩如生木雕熊而聞名。而熊可愛親民的形象和八雲地區代表性的木雕手藝合而為一,讓木雕熊成為時下北海道旅客心中最夯的本地特產。
可愛的八雲木雕熊,可說是北海道最夯的特產紀念品。(圖/黃建霖攝)
八雲町東靠內浦灣,西接日本海,是日本唯一同時擁有太平洋與日本海海岸的城鎮。「八雲」在日本語表示重疊的雲彩,是於1881年由帶領開拓此地的原尾張藩藩主德川慶勝,依據古事記的和歌「八雲立つ出雲八重垣妻ごみに八重垣作るその八重垣を」所命名。
1878年德川御三家之一「尾張家」士族開始移入八雲地區,在此開發建設。1918年尾張家第19代家長德川義親在歐洲旅遊時,購買用木雕的熊雕像,並將這個技術帶回了八雲。其後他開始鼓勵當地的農民在閒餘時候刻製木雕熊,讓他們把這個當作冬季期間的副業,於是當地人的手藝越來越精進,技術也慢慢流傳到周邊地區,最後成為北海道最負盛名的特產之一。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圖/黃建霖攝)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圖/黃建霖攝)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圖/黃建霖攝)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圖/黃建霖攝)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而當地的民眾也會在每年舉行比賽,來比一比誰的手藝比較好。
十倉金之的木雕熊展區。(圖/黃建霖攝)
而在漫長的歲月洗禮下,木雕熊也慢慢成為一種藝術,一些人開始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因素而製作它,而把它當成是對於北海道自然與人物景致的一種展現。
這些熊有的雄壯、有俏皮,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四處張望,有的捕抓鮭魚、有的上山採藥,牠們的生活態度正是當地人民和惡劣氣候努力不懈抗爭的縮影,牠們的吶喊同時也是屬於北海道人的。
藉由十倉金之、茂木多喜治、柴崎重行、加藤貞夫等名匠之手,我們從熊的身上看到了只屬於北方大地的風土人情。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上田獅子人形。(圖/黃建霖攝)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揹著孫子的老人。(圖/黃建霖攝)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傳教士人形。(圖/黃建霖攝)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歌妓人形。(圖/黃建霖攝)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愛伊奴族人形。(圖/黃建霖攝)
而除了木雕熊之外,展館裡還擺放了一些特別的人形藝術品,主角有歌妓、老人、在工作的年輕人、中年婦女,另外也有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以及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此的愛伊奴族,展現了這一片大地在昭和時代的多元與活力。
繩紋時代的陶器。(圖/黃建霖設)
繩紋時代的史前人類。(圖/黃建霖設)
繩紋時代居民製作石器的圖解。(圖/黃建霖設)
繩紋時代的石器。(圖/黃建霖設)
走上樓的來到八雲町鄉土資料館,一進門就能看到當地出土的繩文文化遺跡。繩文時代是日本在舊石器時代後期到新石器時代期間、使用繩紋式陶器的一個文明。
資料館裡不但留有史前人類使用的器具,以及食用完的貝塚,還詳細製圖說明了當時人類製作石器的方法以及用途。
八雲町在明治末期使用的馬鈴薯磨碎機。(圖/黃建霖攝)
在往裡面走則能看到明治末期時當地人所使用的器具,八雲當地盛產馬鈴薯,農民會用利用這種川口式澱粉生產機,來製造馬鈴薯澱粉,由於他是使用水輪當動力,因此產量比一般人力高出一倍。
八雲地區的酪農業器具。(圖/黃建霖設)
明治時期的牛奶糖製造機(內部)。(圖/黃建霖設)
明治時期的牛奶糖製造機。(圖/黃建霖設)
而在酪農業方面,明治時期也早就開始利用北海道品質良好的牛奶來製作產品,榊原安茂在1931年時發明了牛奶糖製造機,並在5年後獲得專利。有趣的是,目前存放在館內的這一台機器,至今裡面仍能聞的到奶香。
八雲早期的採礦用具。(圖/黃建霖攝)
八雲早期的採礦用具。(圖/黃建霖攝)
八雲當地在早期時也產礦,據說當時還能挖到金子,因此也有當地居民自製用具來洗礦。
八雲町在明治末期的消防用具。(圖/黃建霖攝)
八雲町在明治末期的消防用具。(圖/黃建霖攝)
由於函館附近地區受海風吹拂,因此火勢往往一發不可收拾,因此當地人民也早早引進了現代的消防用具,藉此撲滅火苗。
八雲町木雕熊資料館和八雲町鄉土資料館,在每日的9點開館,到16點30分閉館。而星期一則是休館日,不收取任何的門票錢。
地址:北海道二海郡八雲町末広町154番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愛的八雲木雕熊,可說是北海道最夯的特產紀念品。(圖/黃建霖攝)
八雲町東靠內浦灣,西接日本海,是日本唯一同時擁有太平洋與日本海海岸的城鎮。「八雲」在日本語表示重疊的雲彩,是於1881年由帶領開拓此地的原尾張藩藩主德川慶勝,依據古事記的和歌「八雲立つ出雲八重垣妻ごみに八重垣作るその八重垣を」所命名。
1878年德川御三家之一「尾張家」士族開始移入八雲地區,在此開發建設。1918年尾張家第19代家長德川義親在歐洲旅遊時,購買用木雕的熊雕像,並將這個技術帶回了八雲。其後他開始鼓勵當地的農民在閒餘時候刻製木雕熊,讓他們把這個當作冬季期間的副業,於是當地人的手藝越來越精進,技術也慢慢流傳到周邊地區,最後成為北海道最負盛名的特產之一。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圖/黃建霖攝)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圖/黃建霖攝)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圖/黃建霖攝)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圖/黃建霖攝)
木雕熊的款式相當多種,不過最受民眾喜愛的,還是要屬口叼鮭魚的款式。而當地的民眾也會在每年舉行比賽,來比一比誰的手藝比較好。
十倉金之的木雕熊展區。(圖/黃建霖攝)
而在漫長的歲月洗禮下,木雕熊也慢慢成為一種藝術,一些人開始不僅僅是為了經濟因素而製作它,而把它當成是對於北海道自然與人物景致的一種展現。
這些熊有的雄壯、有俏皮,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四處張望,有的捕抓鮭魚、有的上山採藥,牠們的生活態度正是當地人民和惡劣氣候努力不懈抗爭的縮影,牠們的吶喊同時也是屬於北海道人的。
藉由十倉金之、茂木多喜治、柴崎重行、加藤貞夫等名匠之手,我們從熊的身上看到了只屬於北方大地的風土人情。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上田獅子人形。(圖/黃建霖攝)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揹著孫子的老人。(圖/黃建霖攝)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傳教士人形。(圖/黃建霖攝)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歌妓人形。(圖/黃建霖攝)
刻畫八雲當地農民的藝術作品,此為愛伊奴族人形。(圖/黃建霖攝)
而除了木雕熊之外,展館裡還擺放了一些特別的人形藝術品,主角有歌妓、老人、在工作的年輕人、中年婦女,另外也有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以及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此的愛伊奴族,展現了這一片大地在昭和時代的多元與活力。
繩紋時代的陶器。(圖/黃建霖設)
繩紋時代的史前人類。(圖/黃建霖設)
繩紋時代居民製作石器的圖解。(圖/黃建霖設)
繩紋時代的石器。(圖/黃建霖設)
走上樓的來到八雲町鄉土資料館,一進門就能看到當地出土的繩文文化遺跡。繩文時代是日本在舊石器時代後期到新石器時代期間、使用繩紋式陶器的一個文明。
資料館裡不但留有史前人類使用的器具,以及食用完的貝塚,還詳細製圖說明了當時人類製作石器的方法以及用途。
八雲町在明治末期使用的馬鈴薯磨碎機。(圖/黃建霖攝)
在往裡面走則能看到明治末期時當地人所使用的器具,八雲當地盛產馬鈴薯,農民會用利用這種川口式澱粉生產機,來製造馬鈴薯澱粉,由於他是使用水輪當動力,因此產量比一般人力高出一倍。
八雲地區的酪農業器具。(圖/黃建霖設)
明治時期的牛奶糖製造機(內部)。(圖/黃建霖設)
明治時期的牛奶糖製造機。(圖/黃建霖設)
而在酪農業方面,明治時期也早就開始利用北海道品質良好的牛奶來製作產品,榊原安茂在1931年時發明了牛奶糖製造機,並在5年後獲得專利。有趣的是,目前存放在館內的這一台機器,至今裡面仍能聞的到奶香。
八雲早期的採礦用具。(圖/黃建霖攝)
八雲早期的採礦用具。(圖/黃建霖攝)
八雲當地在早期時也產礦,據說當時還能挖到金子,因此也有當地居民自製用具來洗礦。
八雲町在明治末期的消防用具。(圖/黃建霖攝)
八雲町在明治末期的消防用具。(圖/黃建霖攝)
由於函館附近地區受海風吹拂,因此火勢往往一發不可收拾,因此當地人民也早早引進了現代的消防用具,藉此撲滅火苗。
八雲町木雕熊資料館和八雲町鄉土資料館,在每日的9點開館,到16點30分閉館。而星期一則是休館日,不收取任何的門票錢。
地址:北海道二海郡八雲町末広町154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