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集義宮位於萬華區康定路上,從龍山寺三號出口出來後步行約五分鐘的距離,就能看到位於繁華街道上的艋舺集義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艋舺集義宮。(圖/記者黃彥昇攝)
艋舺集義宮。(圖/記者黃彥昇攝)


艋舺集義宮主祀朱、池、李三府千歲,因此也被信眾稱作三王府,是萬華地區的信仰重鎮之一,其廟名由來,據主委高王燦先生解釋,是「集大義」,表示神明重視大義。網路上記載集義宮建立於1900年,其實該年度是「登記」,在這之前已有許多信眾祭祀三府王爺。根據學者的考證,集義宮的歷史可以向前推至1850年。

集義宮按照古禮「宴王」。(圖/記者黃彥昇攝)
集義宮按照古禮「宴王」。(圖/記者黃彥昇攝)


保庇NOW拜訪的當天正巧碰上艋舺集義宮神明「尤大總巡」的聖誕,廟方依古禮舉行「宴王」,由正副鸞生共持鸞筆,恭請神明「降駕」。高王燦主委表示,「宴王」的食材內容都是代代相傳,老一輩怎麼教他們,他們就保持相同的內容,所以百年來都使用相同的食材,這也是集義宮重視傳統的一個表徵。

正副鸞生手持鸞筆恭請神明降駕。(圖/記者黃彥昇攝)
正副鸞生手持鸞筆恭請神明降駕。(圖/記者黃彥昇攝)


而恭請神明「降駕」的鸞筆,以及負責持鸞筆的正副鸞生制度,可以說是北部超過百年的老廟宇中極為少見的,又剛好趕上聖誕日最特別的「尤大總巡」聖誕,也許是神明自有安排,讓保庇NOW能見證這既傳統又嚴謹的時刻。

「即是斗美」匾額,背後有另一個故事。(圖/記者黃彥昇攝)
「即是斗美」匾額,背後有另一個故事。(圖/記者黃彥昇攝)


集義宮在早期的信眾主要是負責進山採集樟腦的「腦丁」,這些辛苦的「腦丁」們在入山之前,都會到集義宮請王爺保佑,之後逐漸轉型成地方廟宇。許多信眾都稱呼王爺為「公祖」,從這裡也可以看到集義宮的神明與信徒是非常緊密的,如同稱呼家中的長輩。

集義宮旗牌。(圖/記者黃彥昇攝)
集義宮旗牌。(圖/記者黃彥昇攝)


廟內主神朱、池、李三位王爺是以朱王爺為領導,也是少數保留神明「降駕」辦事傳統的老廟宇,固定在每週一、三、五「降駕」,因為朱王爺精通藥理,在舊時代醫療不發達的時代,許多人會來向王爺求藥籤,但現在因為法律規定與醫療普及化等因素,王爺「降駕」只會以金紙開「化方」,讓信眾化掉後飲用、沐浴,以求安心。而神明開「化方」的金紙要請專門的店家特製,排除一切可能對人體造成不適的成分,由此可見「公祖」對其信眾的貼心與慈悲。

集義宮旗牌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圖/艋舺集義宮提供)
集義宮旗牌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圖/艋舺集義宮提供)


艋舺集義宮現在正面臨「人才斷層」的問題,許多原本住在附近的信眾遷移至他處,由外地搬入的信眾又未必有所信仰,但儘管如此,集義宮仍堅持要保有自己的傳統,像是兩尊已經有百年歷史的「謝范將軍」神將,只有自己的信眾子弟才能扛,而且還須經過許多考驗,最後由「公祖」認可,才算有了資格。

整修前的艋舺集義宮。(圖/艋舺集義宮提供)
整修前的艋舺集義宮。(圖/艋舺集義宮提供)


這些問題其實普遍的出現在大部分的廟宇之中,並非單一個案,而不論是宮廟與政府單位,都必須共同面對這些時代衝擊。在與集義宮高主委以及諸位委員的交談中,可以了解到廟方雖然略感憂心,但並不畏懼這些考驗。

「斗美靈移」匾額。(圖/記者黃彥昇攝)
「斗美靈移」匾額。(圖/記者黃彥昇攝)


保庇NOW把握了難得的機會請教集義宮的主委與諸位委員,請他們述說歷史掌故,接下來會繼續介紹集義宮內各位神明的故事,以及各種內行人不說你就不知道的亮點,請各位靜待保庇NOW接下來的報導。

走過路過別錯過,快來請神明保庇一下:https://bobee.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