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銳淋漓,直指人心。如果說《植劇場》系列從「創作」到「製作」的理念革命是2016~2017台灣影視產業最振奮人心的能量與刺激,2018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則是又一次產生全面性啟發意義的震撼。
取材自作家吳曉樂同名小說中五篇故事的單元劇,以「教育」(親子)主題做為涵蓋性的貫穿,卻賦予了體現(檢視)這個主題迥然不同以往的視角,時而赤裸凶狠、血跡斑斑,時而蕩氣迴腸、情韻綿緲,更令人歎為觀止的還在於故事呈現的風格弔詭、繁複,出人意表,毫無既定模式的包袱與制約,不論結構、樣貌、細節,在在展示出澎湃豐沛的創作可能,是一個讚嘆連連的驚喜之作,值得推薦給任何族群的所有愛戲之人。(本文以已播出的頭兩個單元:《媽媽的搖控器》、《貓的孩子》做為論述依據,後續將還有《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等三個單元)
在《媽媽的搖控器》、《貓的孩子》裡我們都看到了岌岌可危的家庭婚姻背景籠罩下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母親一個不快樂的媽媽,把脆弱的「安全感」建構在對兒子粗暴、過度的行為掌控上,這樣的家庭悲劇在「寫實題材」裡不算罕見,但被以超現實的「寓言」型式變質處理,所形成的驚悚效果,以及箇中的發人深省,竟超乎預期,難以歸類。
這是一個融合了奇想與惆悵的作品,轉折震撼,結構獨特,「內容」與「型式」彼此激盪,衍生出一種始料未及的魔幻般的魅力。兩屆金鐘獎「最佳導演獎」得主導演陳慧翎的創作能量貌似獲得一個恣意揮灑的出口,一個稍一不慎在敘事邏輯上便可能無法自圓其說的故事,被她處理得風格凜冽,引人入勝。這是一系列製作預算不高,主題「完成度」卻極高的好戲,敘事風格行雲流水般悠遊在「寫實」與「非現實」的兩個反差巨大的領域裡,她細微地解構現實人生處境,再精準地組裝成駭人的寓言,在鏡像效果強大的寓言裡,還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身歷其境,感同身受。那些光怪陸離,無一不存在著清楚的心理脈絡刻劃,手法一新耳目,每個轉折都足以怵目驚心,卻又能讓觀者清晰地體會箇中的深沉寓意。
在已播出的兩個故事裡,我們都看到了搶眼又不偏題的「寓言」包裝:《媽媽的遙控器》用上了《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之類「時間停格」的哏,這個「設定」幾十年來在好萊塢甚至韓、日劇裡屢見不鮮,但是倘若這個「型式」不是用在習以為常的「浪漫愛情」、「諷刺喜劇」等劇型上,而是以「青少年的成長,是否可以重來?」做為探討的議題,竟意外地挖掘出令人措手不及的,耐人尋味的「易位思考」。《貓的孩子》裡「平行時空」的匪夷所思,呼應的其實是更接近《浮士德》以「靈魂出賣」做為條件的「人生recharge」,突如其來的人格(自信)轉換,考的是新人演員劉修甫氣息切換的出色演技,其中透露的氛圍陰森、玄幻,難能可貴的是在拿捏得宜的整體結構中,卻並沒有混淆了其中探討「愛」(親子關係)真正價值的企圖。
除了作品拍攝成績的出類拔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在企劃上還有幾個非常值得台灣影視產業在思索突破現有窘境的現時當下好好琢磨、參考的正面啟發:
吳曉樂的原著小說思慮嚴謹,主題鮮明,還有著創意天馬行空的等等特點,在新題材欠缺的影視瓶頸中,是一個擲地有聲的範例;可又不同於大陸氾濫成災的IP風潮,《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的文學價值,跟內地多數IP劇源自網路通俗(媚俗)小說的「套路化」、「膚淺化」,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這是本系列值得觀摩的第一個意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不預先設定以哪個收視族群為TA,本份、認真地把故事說得深刻、動人,意外地掀起跨越年齡、性別、教育層次的廣泛迴響(由網路上的熱烈討論可知),這是第二個意義。
陳慧翎導演高度嫻熟的駕馭能力,舉重若輕地將家庭、成長、魔幻、推理,甚至適量的驚悚,一爐共冶,調理成一種獨特的浪漫或警世的戲劇效果,沒有框架,沒有鑿痕,讓多元的戲劇元素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必要性,又能彼此碰觸、發酵出密不可分的化學效應,這是第三個意義。
而在述說故事的同時,兩個故事裡都給了「對立」的親子雙方(一種避無可避的尷尬與傷害),從人性關照角度出發的完整刻劃,成就了情節在「高潮迭起」的「娛樂性」底層的人文厚度,《貓的孩子》最後,鍾欣凌一句「我們可不可以先學會一件事,不要一直說『對不起』。」藉由一窩初生的貓,給了這麼糾結的母子一次誰都想不到的second round,更是顯現出導演看待這些人生課題的態度:陰鬱,寒冷,卻透著光。這是第四個值得參考的啟發價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的頭兩個單元演員的演技是另一個超乎預期甚多的意外收獲,劉亮佐的15歲的兒子劉子銓在《媽媽的遙控器》獨挑大樑,戲份多達2/3篇幅,表現可圈可點,把一個青春期少年的迷茫、衝撞、無力,具象化得細膩,立體,逼近眼前,對應於角色幽微難度的「理解力」與「表現力」,說得上讓人眼前一亮,值得台灣影視界一起持續寄予關注與期待。
曾少宗在戲的後1/3接棒演長大後的男主角,在有限空間內,成功構築出綿密的情緒感染,那種沒有過多鋪陳卻能哀愁到「令人替他覺得痛」的演技,一如過去一段時間的幾次出色演出,又一次成功地為角色加了分。(曾少宗這兩年狀態出奇的好,不論角色類別,不論戲份多寡,一份好演技該具備的特質,他總是不費吹灰之力地說來就來,例如《積木之家》。)
《貓的孩子》同樣有一個演技讓人嚇一跳的少年演員劉修甫,幾乎是一出場就奪人眼球,一場在車內一邊吃著早餐一邊不由自主下巴顫抖的戲,看得人目不轉睛,而隨著劇情發展,人物的面貌丕變,「魔化」的內心世界被掌握得脈絡具體,恰如其份,這樣難揣摩的處境層次,這樣難呈現的角色特質,被這樣一個甚至叫不出名字的陌生孩子演繹得真實而懾人,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戲劇張力與存在感。
演媽媽的鍾欣凌也是精彩絕倫,舞台劇紮實歷練所積累的情緒「力道」,很吻合這個角色人設情緒和情感的特質,在她妙至毫巔的尺度掌控下,卻又完全不讓觀眾有太重太過的壓力,外在頻於崩潰邊緣的情緒呈現,內在暗潮洶湧卻無法妥善宣洩的情感衝撞,以及最後的在極大爆發後的包容、體諒與理解,鍾欣凌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影后級的超高水平演技發揮,露骨一點講:光是這一大一小母子倆人的演出,已經毫無懸念地值回票價。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媽媽的搖控器》、《貓的孩子》裡我們都看到了岌岌可危的家庭婚姻背景籠罩下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母親一個不快樂的媽媽,把脆弱的「安全感」建構在對兒子粗暴、過度的行為掌控上,這樣的家庭悲劇在「寫實題材」裡不算罕見,但被以超現實的「寓言」型式變質處理,所形成的驚悚效果,以及箇中的發人深省,竟超乎預期,難以歸類。
這是一個融合了奇想與惆悵的作品,轉折震撼,結構獨特,「內容」與「型式」彼此激盪,衍生出一種始料未及的魔幻般的魅力。兩屆金鐘獎「最佳導演獎」得主導演陳慧翎的創作能量貌似獲得一個恣意揮灑的出口,一個稍一不慎在敘事邏輯上便可能無法自圓其說的故事,被她處理得風格凜冽,引人入勝。這是一系列製作預算不高,主題「完成度」卻極高的好戲,敘事風格行雲流水般悠遊在「寫實」與「非現實」的兩個反差巨大的領域裡,她細微地解構現實人生處境,再精準地組裝成駭人的寓言,在鏡像效果強大的寓言裡,還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身歷其境,感同身受。那些光怪陸離,無一不存在著清楚的心理脈絡刻劃,手法一新耳目,每個轉折都足以怵目驚心,卻又能讓觀者清晰地體會箇中的深沉寓意。
在已播出的兩個故事裡,我們都看到了搶眼又不偏題的「寓言」包裝:《媽媽的遙控器》用上了《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之類「時間停格」的哏,這個「設定」幾十年來在好萊塢甚至韓、日劇裡屢見不鮮,但是倘若這個「型式」不是用在習以為常的「浪漫愛情」、「諷刺喜劇」等劇型上,而是以「青少年的成長,是否可以重來?」做為探討的議題,竟意外地挖掘出令人措手不及的,耐人尋味的「易位思考」。《貓的孩子》裡「平行時空」的匪夷所思,呼應的其實是更接近《浮士德》以「靈魂出賣」做為條件的「人生recharge」,突如其來的人格(自信)轉換,考的是新人演員劉修甫氣息切換的出色演技,其中透露的氛圍陰森、玄幻,難能可貴的是在拿捏得宜的整體結構中,卻並沒有混淆了其中探討「愛」(親子關係)真正價值的企圖。
除了作品拍攝成績的出類拔萃,《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在企劃上還有幾個非常值得台灣影視產業在思索突破現有窘境的現時當下好好琢磨、參考的正面啟發:
吳曉樂的原著小說思慮嚴謹,主題鮮明,還有著創意天馬行空的等等特點,在新題材欠缺的影視瓶頸中,是一個擲地有聲的範例;可又不同於大陸氾濫成災的IP風潮,《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的文學價值,跟內地多數IP劇源自網路通俗(媚俗)小說的「套路化」、「膚淺化」,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這是本系列值得觀摩的第一個意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不預先設定以哪個收視族群為TA,本份、認真地把故事說得深刻、動人,意外地掀起跨越年齡、性別、教育層次的廣泛迴響(由網路上的熱烈討論可知),這是第二個意義。
陳慧翎導演高度嫻熟的駕馭能力,舉重若輕地將家庭、成長、魔幻、推理,甚至適量的驚悚,一爐共冶,調理成一種獨特的浪漫或警世的戲劇效果,沒有框架,沒有鑿痕,讓多元的戲劇元素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必要性,又能彼此碰觸、發酵出密不可分的化學效應,這是第三個意義。
而在述說故事的同時,兩個故事裡都給了「對立」的親子雙方(一種避無可避的尷尬與傷害),從人性關照角度出發的完整刻劃,成就了情節在「高潮迭起」的「娛樂性」底層的人文厚度,《貓的孩子》最後,鍾欣凌一句「我們可不可以先學會一件事,不要一直說『對不起』。」藉由一窩初生的貓,給了這麼糾結的母子一次誰都想不到的second round,更是顯現出導演看待這些人生課題的態度:陰鬱,寒冷,卻透著光。這是第四個值得參考的啟發價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的頭兩個單元演員的演技是另一個超乎預期甚多的意外收獲,劉亮佐的15歲的兒子劉子銓在《媽媽的遙控器》獨挑大樑,戲份多達2/3篇幅,表現可圈可點,把一個青春期少年的迷茫、衝撞、無力,具象化得細膩,立體,逼近眼前,對應於角色幽微難度的「理解力」與「表現力」,說得上讓人眼前一亮,值得台灣影視界一起持續寄予關注與期待。
曾少宗在戲的後1/3接棒演長大後的男主角,在有限空間內,成功構築出綿密的情緒感染,那種沒有過多鋪陳卻能哀愁到「令人替他覺得痛」的演技,一如過去一段時間的幾次出色演出,又一次成功地為角色加了分。(曾少宗這兩年狀態出奇的好,不論角色類別,不論戲份多寡,一份好演技該具備的特質,他總是不費吹灰之力地說來就來,例如《積木之家》。)
《貓的孩子》同樣有一個演技讓人嚇一跳的少年演員劉修甫,幾乎是一出場就奪人眼球,一場在車內一邊吃著早餐一邊不由自主下巴顫抖的戲,看得人目不轉睛,而隨著劇情發展,人物的面貌丕變,「魔化」的內心世界被掌握得脈絡具體,恰如其份,這樣難揣摩的處境層次,這樣難呈現的角色特質,被這樣一個甚至叫不出名字的陌生孩子演繹得真實而懾人,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戲劇張力與存在感。
演媽媽的鍾欣凌也是精彩絕倫,舞台劇紮實歷練所積累的情緒「力道」,很吻合這個角色人設情緒和情感的特質,在她妙至毫巔的尺度掌控下,卻又完全不讓觀眾有太重太過的壓力,外在頻於崩潰邊緣的情緒呈現,內在暗潮洶湧卻無法妥善宣洩的情感衝撞,以及最後的在極大爆發後的包容、體諒與理解,鍾欣凌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影后級的超高水平演技發揮,露骨一點講:光是這一大一小母子倆人的演出,已經毫無懸念地值回票價。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