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於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的火熱,很多演員都演而優則導,紛紛推出自己的導演作品。然而去年以來,電影市場已經趨冷,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秦海璐卻於此時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以導演的身份亮相『青年電影計劃』創投單元,宣布將執導電影導演處女作—動作喜劇《一意孤行》,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根據北京晨報報導,秦海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市場冷反而是好事,觀眾和業內都會因此對內容的要求更高。秦海璐還告訴記者,她做導演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實現了醞釀10年的夢想。
做導演實現10年夢想
秦海璐曾憑藉電影《榴蓮飄飄》拿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她也曾獲得過金馬原創編劇獎,並參與過不少電影的專案策劃、監製、新導演扶持和新專案投資工作,其中最有名的是張猛導演的《鋼的琴》。她在接受採訪時坦言,10年前自己還28歲的時候就有了做導演的想法。
北京晨報:你做導演的想法最早是什麼時候產生的,為什麼選擇現在執導第一部作品?
秦海璐:十年前我28歲的時候就做過一個劇本,叫做《我不是北京人》,那個時候我就想做導演。但隨後我在接觸了整個幕後的工作之後,反而覺得自己做導演會很吃力,因為我跟人談的時候,發現很多東西我還不懂。當時我就想,還是不要做沒有把握的事情。從那以後,我演戲的時候就會特意去向幕後團隊學習,跟不同的人學習。
北京晨報:十年來,為了做導演,你在片場學到最多的是什麼?
秦海璐:我學得最多的是對拍攝現場的調整和掌控。我跟吳宇森導演合作的時候有非常大的感觸。他這樣的年紀,要面對幾百人的團隊,包括群眾演員,他展現出來的沉穩寬容度,讓我非常感動。後來也跟《三城記》的導演張婉婷、羅啟銳拍戲,他倆的樂觀也很感染我。其實大家都知道,拍文藝片沒有那麼多錢,那部戲又有很多大場面。我當時坐在導演後面,經常會有道具師傅來說,下一個場景我們好像做不到。他倆就會問:『真的嗎?那我們想一下,可不可以換一下。』他倆會把現場出的狀況當成一種驚喜和挑戰,一旦找到好的辦法去解決,就會有一種欣喜的狀態。
北京晨報:所以你也學到了做導演要有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
秦海璐:我希望我是優雅的導演、能給自己驚喜的導演。我真的很怕我拍戲之後變成真男人。
北京晨報:很多導演的處女作都是文藝片,你的第一部電影是喜劇動作片,為什麼會選這樣一部電影作為你的導演處女作?
秦海璐:其實我原本想拍的第一部電影真的是個大悶片(文藝片)來著,而且拿著DV就可以拍的。但我看了《一意孤行》的劇本就被吸引了,這個劇本的表達遠遠高於我那部大悶片。而且這個故事是帶給人快樂的,帶給人希望的,而不是嫉妒某種人的生活。在闡述個人情懷和與人分享希望之間,我選擇了後者。
為什麼第一部拍動作喜劇?我是學刀馬旦出身,但從影過程中從來沒有人找我拍武打戲,搞得我都不喜歡這些導演了。我大學學的喜劇,後來老師都開玩笑說,怎麼出去演的角色一個比一個悲。我覺得自身的條件和學到的東西,沒有在這個行業裡得到發展,所以想拍一部帶有我個人色彩的動作喜劇片。
市場冷反而是好事情
這次亮相上影節創投單元,秦海璐是為了驗證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判斷,並不是為了『圈錢』,她直言拍電影不缺錢。
北京晨報:這兩年電影市場正在變冷,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做導演?
秦海璐:這時候做導演是因為經驗和時間都變得成熟了。而且我覺得市場變冷不是壞事。資本進入電影行業之後,我們看到對中國大陸電影類型上的豐富、電影專案數量的遞增、市場票房的提升、院線設備的改善,這些都是好的。相應的,大家對電影內容有些忽略。我認為這是一個過程,因為這些現象出現的時候,就表示我們離曙光也不遠了。
其實我覺得,作為導演,對於資本的進入,首先是欣喜的,然後是困惑的。市場現在冷下來,說明資本也在困惑,到底什麼專案能賺錢,能持續賺錢。這對行業是好的,業內和觀眾對電影技術、內容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北京晨報:以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身份去做導演,應該不缺投資。請問你參加上影節創投單元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秦海璐:我站出來拍戲的確不差錢,而是太多人要給錢,這反而混淆了我對這個專案所需資金的判斷。另一個原因是,我來創投有一個想法,既然當導演就從頭開始,感受做導演的每一個步驟。坦白講,要在創投單元上台介紹專案,開始的時候我是有點忐忑的。我早上起來扦褲腳,感覺越扦越緊。這也是我人生裡難得的體會。
北京晨報:如果觀眾因為你演員的身份關注你導演的電影,你會不滿意嗎?
秦海璐:觀眾買票看我導演的電影,不排除是基於大家對我作為演員的關注。現實一點的考慮還要感謝自己這些年的努力,讓我第一次做導演就有了這樣的優勢。但這樣的優勢不是一部好電影的決定條件。知名導演也有失利,不知名導演也可以成黑馬。我只能是儘量去表達,相信電影要贏也一定是贏在內容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做導演實現10年夢想
秦海璐曾憑藉電影《榴蓮飄飄》拿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她也曾獲得過金馬原創編劇獎,並參與過不少電影的專案策劃、監製、新導演扶持和新專案投資工作,其中最有名的是張猛導演的《鋼的琴》。她在接受採訪時坦言,10年前自己還28歲的時候就有了做導演的想法。
北京晨報:你做導演的想法最早是什麼時候產生的,為什麼選擇現在執導第一部作品?
秦海璐:十年前我28歲的時候就做過一個劇本,叫做《我不是北京人》,那個時候我就想做導演。但隨後我在接觸了整個幕後的工作之後,反而覺得自己做導演會很吃力,因為我跟人談的時候,發現很多東西我還不懂。當時我就想,還是不要做沒有把握的事情。從那以後,我演戲的時候就會特意去向幕後團隊學習,跟不同的人學習。
北京晨報:十年來,為了做導演,你在片場學到最多的是什麼?
秦海璐:我學得最多的是對拍攝現場的調整和掌控。我跟吳宇森導演合作的時候有非常大的感觸。他這樣的年紀,要面對幾百人的團隊,包括群眾演員,他展現出來的沉穩寬容度,讓我非常感動。後來也跟《三城記》的導演張婉婷、羅啟銳拍戲,他倆的樂觀也很感染我。其實大家都知道,拍文藝片沒有那麼多錢,那部戲又有很多大場面。我當時坐在導演後面,經常會有道具師傅來說,下一個場景我們好像做不到。他倆就會問:『真的嗎?那我們想一下,可不可以換一下。』他倆會把現場出的狀況當成一種驚喜和挑戰,一旦找到好的辦法去解決,就會有一種欣喜的狀態。
北京晨報:所以你也學到了做導演要有一個寬容平和的心態?
秦海璐:我希望我是優雅的導演、能給自己驚喜的導演。我真的很怕我拍戲之後變成真男人。
北京晨報:很多導演的處女作都是文藝片,你的第一部電影是喜劇動作片,為什麼會選這樣一部電影作為你的導演處女作?
秦海璐:其實我原本想拍的第一部電影真的是個大悶片(文藝片)來著,而且拿著DV就可以拍的。但我看了《一意孤行》的劇本就被吸引了,這個劇本的表達遠遠高於我那部大悶片。而且這個故事是帶給人快樂的,帶給人希望的,而不是嫉妒某種人的生活。在闡述個人情懷和與人分享希望之間,我選擇了後者。
為什麼第一部拍動作喜劇?我是學刀馬旦出身,但從影過程中從來沒有人找我拍武打戲,搞得我都不喜歡這些導演了。我大學學的喜劇,後來老師都開玩笑說,怎麼出去演的角色一個比一個悲。我覺得自身的條件和學到的東西,沒有在這個行業裡得到發展,所以想拍一部帶有我個人色彩的動作喜劇片。
市場冷反而是好事情
這次亮相上影節創投單元,秦海璐是為了驗證自己對這部電影的判斷,並不是為了『圈錢』,她直言拍電影不缺錢。
北京晨報:這兩年電影市場正在變冷,你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做導演?
秦海璐:這時候做導演是因為經驗和時間都變得成熟了。而且我覺得市場變冷不是壞事。資本進入電影行業之後,我們看到對中國大陸電影類型上的豐富、電影專案數量的遞增、市場票房的提升、院線設備的改善,這些都是好的。相應的,大家對電影內容有些忽略。我認為這是一個過程,因為這些現象出現的時候,就表示我們離曙光也不遠了。
其實我覺得,作為導演,對於資本的進入,首先是欣喜的,然後是困惑的。市場現在冷下來,說明資本也在困惑,到底什麼專案能賺錢,能持續賺錢。這對行業是好的,業內和觀眾對電影技術、內容質量要求越來越高。
北京晨報:以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身份去做導演,應該不缺投資。請問你參加上影節創投單元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秦海璐:我站出來拍戲的確不差錢,而是太多人要給錢,這反而混淆了我對這個專案所需資金的判斷。另一個原因是,我來創投有一個想法,既然當導演就從頭開始,感受做導演的每一個步驟。坦白講,要在創投單元上台介紹專案,開始的時候我是有點忐忑的。我早上起來扦褲腳,感覺越扦越緊。這也是我人生裡難得的體會。
北京晨報:如果觀眾因為你演員的身份關注你導演的電影,你會不滿意嗎?
秦海璐:觀眾買票看我導演的電影,不排除是基於大家對我作為演員的關注。現實一點的考慮還要感謝自己這些年的努力,讓我第一次做導演就有了這樣的優勢。但這樣的優勢不是一部好電影的決定條件。知名導演也有失利,不知名導演也可以成黑馬。我只能是儘量去表達,相信電影要贏也一定是贏在內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