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出現一名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考生,若癌陌生環境底下作答會影響考試甚至可能休克,最後全國試務大會決議讓其返回至原就讀的國中穿堂應試;這也讓此類狀況的患者受到注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表示,選擇性緘默(selective mutism)的孩子和某些人可以自在的說話,通常是親密的家人和朋友,但是其他人在場就會因為恐懼讓他們僵住所以說不出話來,問題通常在孩子上學之後才會顯現;而在擁有選擇性緘默的。

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秘書長黃晶晶表示,今年國中會考的小皮,每次模擬考都成績優異,但在陌生考場卻會全身僵硬無法思考和書寫,不但將全部零分,且有恐慌發作之虞;小皮的家長從一年多前就努力爭取在熟悉的地點應考,均以不符常規遭到拒絕,直到考前一天的夜晚,才在收到通知可以在母校應考。黃晶晶表示,此過程凸顯現行特殊考場沒有任何讓所有類似需求的考生能夠應考的選項,關單位重視選擇性緘默症及焦慮症,主動考量包括應考等各項需求,做出制度化的改變和支持,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其實小皮的案例並非個案,也常有另一些孩子患有選擇性緘默症,每晚都擔心隔天上學必須面對的龐大壓力,常思考「要是同學要我說話怎麼辦」、「要是體育課要跑步怎麼辦」,或是完全無法融入群體生活,甚至有孩子問媽媽「是不是死了就不用上學了?」讓家長每天也為兒女憂心,導致自己不敢入睡,甚至擔心若有一天無法陪伴兒女了該怎麼辦。

選擇性緘默協會表示,此症狀在兒童時期盛行率為每140位中有一位,但台灣目前協助的資源非常稀少,使得患者和家人非常無助,選擇性緘默症若在幼年時期及早介入可以完全痊癒,一旦延續至青少年和成人則可能衍生更棘手的心理疾病;因此呼籲大眾應提升對此症狀者的認識,更應注重教育體系中選擇性緘默學生的權益,並從家庭、學校、醫療到社會做資源整合,建立協助網絡才能幫助這群患有症狀的孩子及其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