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盃自由潛水深度賽,在賽事最終日迎來歷史性突破。選手陳志璿於FIM(攀繩下潛)項目中成功挑戰100米,
成為首位在台灣本土海域、台灣賽事中完成百米挑戰的本土選手。他的成功不僅改寫大會紀錄,更為台灣自由潛水立下一個全新標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談到本次挑戰的準備過程,陳志璿表示:「自由潛水最難的是『調息』,也就是如何知道自己真的準備好了。」不同於過往三個月海訓模式,今年他選擇先進行兩到三個月的體能與有氧訓練,再於最後一個月密集下海十次。他強調,更重要的是心理的自我確認:「我學會告訴自己,我知道我隨時都可以下潛。」
▲由台灣自由潛水協會攜手「女子的海」、「One.意潛團隊」共同主辦的第五屆台灣盃自由潛水深度賽(2025 AIDA Taiwanese Cup)於4月9日至11日在屏東小琉球盛大舉行。(圖/台灣自由潛水發展協會提供)
深海中的心境:「想到我愛的人,就不容許自己回頭」
陳志璿實行「不暖身下潛」策略,雖然潛至五、六十米前的身體感受不佳,甚至會想中途放棄,
但他用心中重要的人事物作為精神支柱:「每次下潛時,我都想著那些我愛的人,也知道有很多原因讓我不能回頭。我會告訴自己,這些不舒服是正常的,只要撐過就好。」
「台灣擁有非常棒的資源,包括教練與船潛系統,甚至教練也能幫忙深度跟拍,這是在國外不會有的經驗。」他表示台灣的海域在七、八十米以內受海況影響小,且平壓技術與教練水準已達國際等級。他堅信:「台灣的海,絕對可以辦到。」
▲台灣選手陳志璿以FIM項目100米白牌完賽,為一句信念:「只下台灣的海,只下台灣的一百。」。(圖/台灣自由潛水發展協會提供)
從易受傷體質到穩定百米 真正關鍵是「找到解法」
回顧訓練歷程,他坦言過去參賽期間長期受到擠壓傷影響,也曾為平壓技巧卡關一年,
但他從未想過放棄。「以前堅持的動力是生活需要,但現在我想要證明,台灣的海做得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志璿透露未來將逐步轉向教練角色,並參與更多賽事陪伴:「今年賽事在調度與船務支援上更加彈性,讓我看到未來在比賽中協助多位學生的可能性。我會專注精進體能,特別是腿部力量,並投入教學與賽事指導。」
談及對自由潛水未來的期待,
他說:「目前台灣的訓練環境、教練素質和學習風氣都很好,不需要刻意去做什麼,只要大家持續精進、保持熱情,這個產業就會持續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