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news 今日新聞

巷仔內/美俄會談如慕尼黑協定重現?川普一人分飾張伯倫與希特勒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是否會讓烏克蘭參與美俄烏談判,將是未來焦點。(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是否會讓烏克蘭參與美俄烏談判,將是未來焦點。(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顏得智/特稿-2025-02-19 18:59:14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18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進行了4.5小時的會談,美方在會後宣稱針對結束俄烏戰爭及全面恢復美俄關係等事宜達成4項共識,由於烏克蘭與歐洲皆被排除在這場會議之外,引發許多質疑聲浪,認為二戰前的慕尼黑協定重演;近來外媒也大力引用過去這段歷史作為對比,但川普究竟是否如當初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倒是不盡然完全相似,因比起張伯倫,川普似乎更想當個如希特勒一般的主事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回慕尼黑協定

在稍早舉行的慕尼黑會議上,捷克總統帕維爾搬出了1938年慕尼黑協定作為示警美國切勿綏靖的歷史案例,回溯1938年二戰爆發前,納粹德國已展開侵略歐洲的計畫,該年之初先是併吞奧地利,後又持續對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進行軍事動員,展開侵擾行動,直到該年9月,英國和法國與德國和義大利在慕尼黑展開談判並簽訂協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將其蘇台德地區領土割讓給德國,作為讓德國希特勒退一步的條件。

這場談判和協議,在非德陣營中,由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主導,捷克與斯洛伐克並未上談判桌,當時張伯倫就任英國首相才剛滿一年的時間,面臨外交危機僅想避免全面戰鬥,並未有任何深思熟慮與事後打算,僅希望與希特勒會面能夠和平解決。

1938年9月30日的慕尼黑協定,成功讓希特勒吞下了多達三百萬人口的蘇台德地區,就在英國自認為一切安好之下,張伯倫返國甚至得到掌聲和迎接,未料,隔年3月希特勒隨即毀約,出兵併吞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後希特勒持續擴張勢力,到該年九月入侵波蘭後閃電席捲全歐洲,最後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接下來的重要指標:烏克蘭究竟會不會上談判桌

當時向希特勒妥協換取自認為和平的張伯倫,後成為放縱納粹的罪人,過程中完全未讓捷克參與談判,也讓當時的捷克總統貝奈斯無奈地表示,「我們不是最後一個,在我們之後,同樣的命運會落到其他國家頭上」。

回到現在的美俄烏三方,川普政府的烏克蘭與俄羅斯問題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g)近日曾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提到,俄烏戰爭的停火談判,只有俄羅斯、烏克蘭和美國三方能參與,歐洲則被排除在外,這一發言讓美國看似仍有意將烏克蘭拉回談判桌,但對照川普在記者會中頻頻砲打烏克蘭不願談判的情況,看起來又出現明顯落差。

若從川普美國利益至上的角度來看,並不難理解這個情況,川普上任後,相比底下閣員換特殊任務特使,始終在扮演更為黑臉的角色,利用自身威嚇力試圖震懾各國,藉此換來私下談判和更多讓利,也因此讓川普上台至今諸多發言和行政命令看起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

川普的其中一個目的,是要烏克蘭能為美國讓利更多,能讓美國從烏克蘭身上得到稀土礦物等天然資源,要求控制烏克蘭50%的關鍵礦產,這一要求也被形容為經濟殖民,澤倫斯基則拒絕簽署相關提議。

隨著川普持續向烏克蘭口頭施壓,澤倫斯基會在何時妥協值得觀察的指標之一,烏克蘭會在何時、又會以什麼樣的姿態來進入談判,更是接下來的重要指標,若烏克蘭在包含與美國之間的談判中,遲遲未成為三國談判桌的一員,那只會如同捷克一般淪為任人宰割的情況。

就現狀來看,美國的談判技巧不足以讓俄國真正屈服,川普也不想將俄羅斯當成他的最大目標,而是中國。

歐洲的角色?

川普的動作,代表著歐盟不得不正視來自於俄羅斯的壓力,然而,從慕尼黑安全會議上以及之後的各國發言來看,僅剩非歐盟的英國表態願意在軍事上提供協助,主導歐盟的法國和德國態度仍然曖昧,輿論也再度陷入抽身後可能給俄國有機可趁的情況。

歐洲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若無法真正展現出、或是做做樣子,讓川普看起來有防衛俄羅斯的舉動,川普可能會先給歐盟在關稅上或各式角度上迎頭痛擊,迫使歐盟提高軍事支出,被迫改變現狀;因依照美國的核心利益,其實也不太可能徹底由烏克蘭撤出,放由歐盟自處,私底下的運作仍是少不了。

川普決定帶來的反作用力

正當包含紐約時報在內等美國左派媒體一片哀嚎川普放棄烏克蘭、大力擁抱蒲亭的同時,確實必須正視,川普從烏克蘭抽身,勢必會為美國盟友帶來極大的壓力,如同在台灣或各國掀起的疑美論。

從目前的台灣各方論調中可觀察到有趣現象,又以過去始終以台派自居的群體最為明顯,部分聲浪質疑川普急於抽身烏克蘭,帶給同陣營者疑慮,認為川普抽身太快反讓中國有機可趁,藉此進駐這些缺口,與此同時,川普的不確定性也為原先的同盟帶來焦慮。

另一方面,立場站向川普的台派民眾則持續為川普辯護,強調烏克蘭本非美國第五十一州,且已投入過多軍援和金援,視時抽手也是必然和合理局面。

事實上,民主黨與共和黨MAGA現在在內政與外交上的處理方式具有極大的落差,推拖拉耗VS急於功利,手段上也大有不同,政策銜接性相較於過去更加斷裂,早已不能昔日之美國視之為今日之美國,用他國視角來將美國兩黨競爭上抬到國家外交政策延續性,本就有其缺陷,面對民主國家的政權更替後衍生出的政策面向不同,也需有更大的詮釋空間才得以應對專制政權的從中挑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究竟美國原先的盟友與台灣民眾要如何視之?回過頭來看,短時間內台灣受迫於國會,陷入無法透過內政強化自身國防的窘迫情況,最後也躲不過這個大架構之下的核心問題以及思考選擇的後果,「你要選擇美國,還是選擇中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