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醫師」爭議持續發酵,不僅引發民眾對台灣醫療品質的質疑,更牽動著公平正義與大眾對於醫療體系的信任。「波波醫師」是不是為特權開後門?將台灣對於海歸醫師資格制度與其他國家相比,或許能找到答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醫師考核設層層關卡 歐盟「有照≠能執業」
台大醫院兼任牙醫師林子盟表示,以美國醫界為例,所有持國外學歷的牙醫系畢業生,若要在美國執業,第一要重新考牙醫學程的國際學程,就讀2年後參加國家考試。美國國考分為4階段,若修足學分者都能參加第一與第二階段;但第三、第四階段則必須要持有美國的本國學歷,才能報考。另一條路則是念專科研究所,但畢業之後只能在某些州執業。
此外,即使國考通過,持外國學歷的醫師,仍需完成在美國認可醫院的住院醫師訓練,確保臨床實踐能力。且即便考到醫師執照,也不是在美國所有州都適用。
至於在歐盟的部分,林子盟補充,歐洲某些國家,只要醫學院畢業後,除了拿到畢業證書,還可拿到牙醫師執照,但能不能在當地執業,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歐洲你要有執業資格,還有很多限制,包含你的身份、 學程怎麼來的、會不會講當地的語言,都是評估範圍之內。」
林子盟指「波波醫師」宣稱在國外醫學院都有見習,但見習跟診都要配翻譯,如何跟病人互動,更別提「視病猶親」!這也就是「波波醫師」在歐洲幾乎難以執業、必須回台灣走後門的原因。
「波波」學歷認證鬆散!台灣舊制引社會輿論
台灣過去對外國醫學學歷的認證相對寬鬆,即便2022年修法後,一律要求通過學歷甄試,方可報考國考。但對於2022年底前已入學的學生,仍採用舊制,可直接參加醫師國考,且無需當地執照或完整的臨床實習。本土小牙醫聯盟理事長黃映綺痛批,因為政府的這項落日條款,光在牙科方面「可能超過1000位波波醫師」,因而免通過學歷甄試、能直接考取醫師資格,大走方便「巧門」。
林子盟也抨擊,沒有任何國家像台灣如此大開方便之門。「就像如果政府說,進口食品不用標示來源、成分、不用安全檢查,只要外國廠商說OK,台灣人就要吃,我想這不是一件合理的事。」
從醫起跑點不同?「波波」爭議曝制度漏洞
波波醫師之所以引發爭議,在於讓本土醫師有「強烈剝奪感」,部分醫師的子女或家庭背景優渥者,被指以「低分高就」的方式進入外國醫學院,並透過舊制回台執業。引發社會對「醫二代」和權貴特權的質疑。事實上,前往波蘭、捷克等國的醫學學費高昂,且部分醫學院錄取條件較低,為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提供了便捷的管道。
林子盟說,這群人好比像是參加馬拉松,被爸媽用賓士車載到終點前100公尺下車,爸媽吶喊加油、孩子直接衝線過關。但對於跑了幾十公里、氣喘吁吁的台灣囝仔情何以堪。「這種方式拿到的執照,看似都衝過了終點線、看似都拿到冠軍、通過標準,但背後付出的心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台灣醫療體系一直以來,在世界皆以高水準著稱,但「波波醫師」議題卻暴露了制度的漏洞。如何在保障公平的同時,確保醫療品質,在審查國外醫學歷上,嚴格把關,是政府與醫界必須正視的嚴肅議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