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受外科醫學會推薦為《康健雜誌》〈2022外科年度好醫生〉、有「南臺灣乳癌第一刀」美譽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侯明鋒教授,是國內第一位以乳癌研究升等外科教授的醫師,同時也是國內首位發現兩個變異乳癌基因是造成國內婦女乳癌元兇的研究者。近日,更是榮獲第34屆【醫療奉獻獎】以及113年度【台灣醫療典範獎】,是國內乳癌防治的重要推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長期鑽研國內乳癌防治,侯明鋒教授觀察台灣乳癌治療現況,乳癌是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並且發生率及死亡率持續上升,要改變現狀必須早期診斷、有效治療,也須關注晚期乳癌患者的治療需求,才有機會達成賴總統上任後所提出「健康台灣」願景,於2030年達成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
HER2陽性乳癌易復發轉移,完善治療策略,仍有機會降低死亡率
乳癌向來是女性大敵,根據國健署2021年癌登資料顯示,乳癌已連續19年蟬聯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¹,雖然早期乳癌相對存活率超過95%,但轉移性乳癌仍僅不到40%²,早期診斷及晚期治療的突破益顯重要。
常見乳癌分類主要有三,包括荷爾蒙陽性、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因癌細胞特性不同而有各自的治療策略,其中又以HER2陽性與三陰性乳癌惡性度較高、易復發及轉移。侯明鋒教授指出,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面臨各院檢測方式的差異性,加上癌細胞的異質性,檢測結果未必能反映真實情況而影響治療決策,藥物的選擇必須更為謹慎。
然從2024年JAMA所發表的研究顯示,美國近40年乳癌死亡率降低58%,其中篩檢、早期治療及晚期治療並進是關鍵 ,並指出治療HER2陽性乳癌對降低死亡率的貢獻度最高³。
若想達到「健康台灣」降低死亡率的願景,或許補足HER2乳癌的治療,可視為向目標前進的助力。
新藥問世,為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帶來新曙光
過去對於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以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為主,但因為HER2基因過度表現,不僅癌細胞生長快速,對於部分治療藥物也容易有抗藥性,直到抗體藥物複合體(ADC)藥物問世後,治療開始有新的轉機。
ADC藥物兼具化療和標靶藥物的特性,可以精準毒殺癌細胞;尤其新一代ADC藥物的問世,除具有專一性、高效價外,其「旁觀者效應」的特性,有機會克服因腫瘤異質性而導致的治療不易,是藥物進展的新突破。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可能有噁心、嘔吐、白血球低下、貧血等副作用,但有機會透過藥物控制,有效改善生活品質,病友應依照醫囑用藥,用藥後有任何問題請諮詢醫師⁴。
國際知名治療指引如(ASCO、ESMO)及台灣乳房醫學會於2022年所發表之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治療共識中,將新一代ADC藥物列為二線治療首選;目前十大參考國(美、日、英、加、澳等)也已將新一代ADC藥物納入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二線治療給付,據悉,韓國更已於(2024)今年4月跟進,顯示其受到國際醫界矚目⁵、⁶、⁷。
年輕乳癌患者預後差,醫籲政府關注治療需求
可喜的是,國內全民健保已於2024年陸續擴增HER2陽性早期乳癌術前、術後輔助性治療給付藥物,並宣布於2025年擴大公費乳癌篩檢年齡至40歲以上未滿75歲婦女,對病友實為一大福音⁸。
在政府持續呼籲乳房篩檢且提供早期乳癌治療給付下,雖期望降低乳癌死亡率,但對於已經出現轉移的HER2陽性乳癌病友,在晚期新藥治療尚未獲得給付下,可能因為需自費治療而對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最後因經濟因素而被迫中斷治療。期待政府在盤點健保給付肺癌、乳癌、大腸癌等重大癌症藥品與國際指引的落差下,能給予有需求的患者治療的機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呼籲政府應正視此問題,可參考國際經驗,提高健保支出佔GDP比例,改善資源分配,讓癌症治療經費能真正反映臨床需求,同時亦能提升台灣臨床試驗能量,促進醫療發展,也讓更多患者有機會參與創新治療,及時使用新藥。
1.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110年癌症登記報告
2.
https://www.mohw.gov.tw/cp-6656-77233-1.html3. JAMA. 2024 Jan 16;331(3):233–241
4. Trail PA et al. Pharmacol Ther. 2018;181:126-42.
5. J Clin Oncol 40:2612-2635
6.
https://www.esmo.org/living-guidelines/esmo-metastatic-breast-cancer-living-guideline/her2-positive-breast-cancer/her2-positive-breast-cancer/first-and-second-lines7.
https://www.bcst.org.tw/bcst_Web/Content_List_Page.aspx?pid=2&uid=49&cid=13718.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