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到巴黎 趙無極畫布上東西方文化的浪漫碰撞

▲趙無極與吳冠中、朱德群並稱中國藝術界「留法三劍客」,是二十世紀中期藝術史上的重要人物。(圖/翻攝自artistrunwebsite)
國際中心楊雅婷/綜合報導-2024-12-04 05:00:00
趙無極這個名字對於喜歡藝術的人來說充滿魔力。這位出生在北京的法國籍華裔藝術家,用獨特的抽象藝術風格,在東方與西方之間架起一座橋。他的畫不僅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東方哲學意境,也展現出西方現代藝術的自由與奔放。用一句話來說,趙無極的藝術是一場東西方文化的浪漫碰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趙無極1921年出生在書香世家,家族的文化氛圍為他的藝術道路奠定基礎。他的父親對繪畫充滿熱情,叔父也經常從歐洲帶回印象派畫家的作品。這些耳濡目染讓趙無極從小對西方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14歲時,他進入杭州藝專,師從林風眠和吳大羽,這兩位老師是中國現代藝術的重要推動者,他們的指導讓趙無極開始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結合。

▲趙無極通曉東西方藝術傳統,在作品中將二者融會貫通,為藝術注入全新的可能。(圖/翻攝自蘇富比)
1948年,趙無極帶著對藝術的憧憬,來到藝術之都巴黎,他迫不及待地跑到盧浮宮,欣賞《蒙娜麗莎》和其他歐洲大師的作品。巴黎的藝術氛圍深深吸引他,之後開始接觸到塞尚、畢卡索、馬蒂斯等西方現代派大師的作品,逐漸融入這個豐富多元的藝術世界。

剛到巴黎時,趙無極的作品還帶有明顯的具象風格,他畫風景,也畫靜物,筆觸細膩,色彩明亮。然而,當他在瑞士看到保羅·克利(Paul Klee)的作品後,整個人受到震撼。克利的畫中融合東方的線條與符號,這種表現方式讓趙無極重新審視自己的藝術方向。他開始思考:如何用抽象的方式表現內心的情感?如何讓畫作成為一種精神的延伸?

1954年,他徹底放棄了具象繪畫,轉向純粹的抽象藝術。這個時期的作品,像是《甲骨文》,充滿神秘的東方符號,像是古老的甲骨文字在現代畫布上的重生。趙無極從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書法中汲取靈感,將這些符號融入畫中,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語言。這些作品不僅僅是畫,更像是一首詩,一場內心與宇宙的對話。

▲創作於1954年的作品《甲骨文系列》,屬於趙無極最早的抽象繪畫之一。(圖/翻攝自Ravenel)
趙無極的抽象畫作不只是技法上的創新,更是一種情感的抒發。例如,他的《風》和《雲》系列,用自由的筆觸和流動的色彩,展現自然的律動和生命的張力。畫面中看不到具體的形象,但那種若即若離的意境,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詩意的夢境中。他曾表示「我畫的是生命的氣,風的動力,還有色彩的融合。」

進入60年代後,趙無極的作品更加成熟,畫面的色彩和光線處理達到新高度。他開始用大片的明亮色塊與自由筆觸,表達自然的力量和精神的自由。例如《1.5.82》這幅作品,像是將整個宇宙都濃縮進畫布中,既有風的流動,也有水的寧靜。他的畫面不再是單純的視覺呈現,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索。

雖然趙無極的畫作抽象,但其中蘊含的「東方心性」卻始終清晰可見。他深受中國哲學的影響,尤其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他的創作強調自然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對內在精神的探尋。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像是《5月/8月/90》,靈動色彩和飄逸線條,已經完全超越具象的束縛,達到純粹的藝術境界。

▲趙無極晚年作品《5月/8月/90》以大塊面藍、深綠之冷色為主調,流暢的線條搭配層層堆積的色彩律動,呈現出宏偉而浩瀚的空間感。(圖/翻攝自高雄市立美術館)
趙無極的藝術成就不僅贏得藝術界的高度認可,也得到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讚譽。他的作品被包括巴黎國立現代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內的86家藝術機構收藏,並在世界各地舉辦近200次個展。2002年,他成為法蘭西藝術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院士,這是對他藝術貢獻的最高肯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趙無極的藝術之所以令人著迷,是因為他成功地用畫筆將東西方文化融為一體。他的作品既有西方抽象藝術的自由與多變,也有東方哲學的深邃與內斂。他曾說「我的畫來自中國,但巴黎讓我重新發現中國。」這句話道出了他的藝術核心:他不是單純地模仿東方或西方,而是通過吸收兩者的精髓,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

▲趙無極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移居瑞士。(圖/翻攝自Le Monde)
趙無極的一生,是一場不斷探索與突破的旅程。他的畫筆穿越文化的邊界,用色彩和線條訴說著自然與人性之間的故事。他的作品讓我們看到,藝術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心靈的共鳴。他的畫就像一面鏡子,映射出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與渴望。無論是那充滿生命律動的《風》,還是靜謐如夢的《雲》,每一幅作品都讓人感受到他對世界深刻的理解與熱愛。他用畫筆告訴大家,東方與西方並非對立,而是可以通過藝術找到共通的語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