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上(11)月底進行談判會議,歷經一週、共44場談判仍未達共識,預計明年繼續開會討論,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今(2)日在「聯合國塑膠公約INC-5會議結果說明」記者會上表示,將依據談判結果,邀集民間團體共商2030、2035年的減塑時間表,我國減塑、限塑的立場不變,且會加入更多管制品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在釜山舉行的「全球塑膠公約第5次會議」(INC-5),共有170多個政府組織、400多個觀察員、組織參與,歷經7天共44場會議討論,各方仍未能就公約內容達成共識,最終約定明年再進一步討論。
環境部長彭啓明指出,全球塑膠公約與氣候談判一樣,已進入深水區,今年國際雖有高度共識,但有些產業需要變革,也因涉及到不同利害族群仍稍延誤。
此次台灣觀察團代表之一,前往釜山參與會議的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表示,各國對塑膠製品要求應考量國情和能力識別有問題的塑膠產品、管理層級、列入的產品或化學物質標準有分歧,不過整體來說,這次爭議主要在歐美國家及產油國家,因氣候變遷減碳,對產油國已有衝擊,再加上減塑「拉扯及遊說力道可想而知」。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彭啓明進一步說明,台灣在2018年時曾提出減塑時程表,像是減少一次性飲料杯、塑膠吸管、塑膠袋等四種限塑項目,但這次塑膠公約討論的項目更多更細,環境部將在明年上半年邀集民間團體一起討論國內到2035年的減塑期程,另外也會觀察塑膠聚合物是否有新趨勢,相信未來新型態的塑膠會有新的技術和商機,以達全球減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