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庭面臨不孕的困擾,關鍵可能是男方的精子問題,也可能是女方的黃體素不足等,而黃體素不僅與早期流產息息相關,也會造成試管嬰兒治療失敗。根據台大醫院與中研院最新研究,透過抑制腸道中的「無害梭菌」,竟可提升黃體素濃度,未來若能透過口服等方式減少無害梭菌,將可為不孕伴侶帶來更多子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由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陳美州、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院江殷儒、清華大學助理教授蕭尊先、中央大學助理教授王柏翔等,共同發表這項已在2024年11月7日登載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腸道微生物》(Gut Microbes)的突破性研究。
陳美州表示,黃體素是確保胚胎順利著床和正常懷孕的關鍵荷爾蒙,若體內含量不足,常導致早期流產、試管嬰兒治療失敗。在人工生殖治療過程中,患者通常可以藉由口服、陰道栓劑或注射等不同形式的黃體素,以補充黃體功能的不足,或完成子宮內膜整備,但每人吸收效果有差異,尤其口服補充,部分患者即使接受標準或更高劑量,血液、組織中的濃度依然不足,導致胚胎著床失敗,或流產風險增加。
針對此研究,陳美州說,團隊在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不孕症婦女腸道菌叢中,發現名為「無害梭菌」(Clostridium innocuum)的腸道細菌,不但能代謝黃體素,還能透過肝腸循環影響其在血液中的濃度。研究結果顯示,黃體素補充效果不佳的患者,糞便中會發現比較多的黃體素代謝基因與無害梭菌,而透過特定的抗生素,即可有效降低無害梭菌的數量與黃體素代謝活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美州指出,在小鼠試驗中,研究人員證實,無害梭菌若長期存在於腸道,會影響多種體內荷爾蒙平衡,進而影響宿主的動情週期及卵巢濾泡發育,透過個人化的黃體素補充策略,有利於促進懷孕率、活產率並降低流產率,未來目標希望藉由診斷、治療可代謝黃體素的腸道菌,建構個人化的黃體素補充策略。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正於台大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進行相關臨床試驗,以進一步探索黃體素代謝腸道菌用於臨床的可行性,期許能為人工生殖技術開拓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