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到頭以為沒事!2個月忘東忘西 醫揭「慢性硬腦膜下血腫」警訊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可能引起頭痛、健忘、走路不穩等症狀,民眾若曾發生頭部撞擊意外別輕忽。(圖/奇美醫院提供)
記者張勵德/綜合報導-2024-12-01 12:08:41
75歲的康伯(化名)平日愛騎單車健身,2個月前不慎摔車禍撞傷頭部,當時僅輕微頭痛,他不以為意,隨後卻反覆頭痛,且從最初的輕微不適,轉為持續性頭痛,進而影響睡眠,甚至站不穩,走路還需人攙扶,甚至忘東忘西,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之前的摔車引起「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經手術治療後,除頭痛消失,步態也恢復穩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美醫院神經外科暨外傷科主治醫師李瑤琳指出,生活中難免發生頭部意外撞到門、櫃子等輕微撞擊事件,多數透過休息、冰敷可緩解,但少數可能當下沒有明顯外傷,但在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

根據衛福部2023年死因統計,事故傷害是國人死因第8位,其中跌倒、墜落致死人數占23.6%,而根據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65歲以上長者平均每12位人中有1人曾因跌倒而就醫,顯見跌倒為65歲以上長者受傷急診、住院的主因,且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

▲頭部意外撞到,多數休息、冰敷可緩解,但少數可能當下沒有明顯外傷,但在硬腦膜下腔形成血塊。(示意圖/unsplash)


李瑤琳表示,由於老年人腦萎縮,因此若發生撞擊,較易扯斷腦靜脈造成慢性出血,而當血塊慢慢堆積、導致壓迫腦組織時,會造成腦壓太高,引起持續的頭痛、步態異常,甚至記憶力減退,這些看似「小問題」的症狀,都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警訊。

對於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李瑤琳指出,其是由輕微頭部外傷引發的延遲性疾病,常見於老人或中年晚期,及幼童、酗酒、癲癇、使用抗凝血藥物、有頭部外傷病史者等族群,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甚至威脅生命。

針對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的治療,李瑤琳說明,顱骨鑽孔術為最常見治療方式,醫師在顱骨上鑽出小洞、引流積累的血水,減少對腦組織的壓迫並緩解症狀,但未必適用於所有案例,若血腫屬於頑固性反覆出血,或伴隨顱內壓明顯升高,且血腫範圍廣泛,甚至有其他併發症時,可能需要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手段,例如開顱手術,才能清除血腫、止血並降低復發風險。

李瑤琳強調,相關治療方案需根據病情、出血範圍與復發風險等設定個人化設定,以確保治療效果與病人的安全性,因此病人、家屬應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不同治療選項的優缺點及可能風險,才能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注意事項:

■反覆頭痛或持續性頭痛:頭部外傷後2週疼痛仍未改善,並伴隨其他症狀,例如頭痛頻率、強度加劇,或有噁心感及嘔吐等,有可能是顱內血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步態異常與行動不穩:血腫壓迫腦部運動功能區時,患者可能出現行走困難、步伐不穩,甚至無法保持平衡,在老年人特別顯著。

■記憶力減退與認知改變:頭部受傷後逐漸健忘,或反應較為遲鈍,或原本可對話但最近逐漸無法言語表達,或有其他認知功能障礙,需懷疑腦部慢性出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