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颱風異常的多!在天兔颱風生成後,甚至出現「4颱共舞」的創紀錄場面,氣象專家、台灣整合防災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總監賈新興提到,
今年11月颱風爆發,可能和「反聖嬰現象」及「北方系統不活躍」有關,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則認為
「弱垂直風切」和「高水氣環境」是主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1月颱風怎麼那麼多?反聖嬰、北方系統不活躍可能有關
賈新興接受《NOWnews》採訪說明,11月歷年平均生成2.3個颱風,過去有不少年份的11月,前後都曾生成4個颱風,1964、1991、2019的11月,更是生成6個颱風,因此
11月出現4個颱風並不稀奇,但「同時有4個颱風存在」足以納入史冊。
賈新興說明,今年是「反聖嬰年」,
反聖嬰會導致菲律賓東方至南海一帶的海溫偏高、整體環境適合颱風發展,加上今年
北方冷空氣系統不夠活躍,沒有明顯南下主導環境,導致太平洋高壓偏強,所以能發現,今年11月的颱風,大致都是在偏南的地區生成,再一路往西移動,且強度發展都不算太好。
颱風多寡不能只看海溫 鄭明典推測原因
鄭明典說明,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溫最高區域,任何時間都有符合颱風生成的高海溫區域,因此
「海溫本身並不是決定颱風多寡的關鍵因子」。過去的分析指出,近期颱風生成很多的這塊區域,決定颱風活躍度有兩個因子,第一個是弱垂直風切,二是高水氣環境。
鄭明典提到,過去中緯度西風帶的垂直風切很強,冬季西風帶盛行,西風帶擾動會影響熱帶,使垂直風切普遍偏強,但
今年特別的是,副熱帶高壓帶特別連續,阻擋西風帶對熱帶的影響,在西北太平洋留存了大範圍的低垂直風切區域。
而高水氣環境通常是熱帶波動,尤其是低頻振盪的熱帶波動上升區提供的潮濕區,鄭明典說,
今年11月,剛好有振幅明顯的熱帶波動,連續激發了多個颱風。
氣候變化需長期觀察 氣象署:單年個案難推估原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11月颱風活躍,中央氣象署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則表示,
目前不能排除所有相關原因,但氣候問題需長期觀察,後續將持續研究;不過觀察2019、2020年資料,也能發現秋季都有10個以上的颱風出現,2021、2022年秋季颱風反而少一點,
年與年的變化可以很大。
陳怡良強調,氣候上,單一年份的個案絕對有它的特殊性,
但要探究某個現象是否真的有異常?無法以單一個案看出統計上的差別,若未來統計上和過往出現明顯差異,才能透過科學、學界等研究斷定大環境的變化;氣象署也會持續留意特殊情況,現階段颱風生成時,還是需要先關注是否對台彎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