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他一把3/為兒少點一盞微光 他們的艱困成長背景

▲兒少據點「微光盒子」就在一間公寓二樓,每週二四五開放,孩子們下課可在此聊天遊戲,更有人形容它像「避難所」。(圖/記者王郁勳攝。)
記者張鴻儀/專題報導-2024-11-15 10:00:31
下午4點過後,對講機就頻繁地響起,《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幫忙按了好幾次大門開關。孩子們一個個上樓,這裡不是安親班,來到這兒不必馬上打開書包寫作業,而是開始聊天、玩耍,分享今天的生活大小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在台北文山區木柵路的「微光盒子玩心基地」,是每週二、四、五提供給在地少年活動的據點。「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做課輔?對我們來說,來到這兒的孩子,心靈比起課業來得更重要,心靈的創傷沒有好,更別談未來的人生。」團長蕭羣諭,孩子都稱他「阿Q」,大男孩的外表下對兒少關懷陪伴有深刻了解。2018年他攻讀政大輔導諮商碩士學位學程,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有機會走入當地,號稱台北市最後的貧民窟--安康平宅。「我們很多孩子小學就偷竊,但偷竊原因是,如果他不去偷,他沒有東西可以吃,可能家裡的補助被拿去賭博、拿去買點數、甚至拿去買毒品,很多時候孩子挨餓,他就必須要想辦法生存。」

懂遊蕩的苦 致力打造避風港

實際與弱勢兒少接觸,為什麼會觸發蕭羣諭創辦微光盒子?他侃侃而談自己的背景。「我爸是失覺失調症患者,在我小學五年級時發病,三不五時搞自殺,從此家裡像垮了一樣,父母親不斷衝突。」這些壓力壓得蕭羣諭喘不過氣,他開始在外遊蕩、不想回家,期盼自己能建造一座避風港,在政大讀書期間,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讓夢想成真。

▲微光盒子團長蕭羣諭因為懂遊蕩的苦,致力打造一座讓兒少安全的避風港。(圖/記者王郁勳攝。)
微光盒子共同創辦人,暱稱「阿嬤」的陳玨璇,與蕭羣諭有著類似的成長背景。「在我國高中,有一位老師在我非常困難時,提供獎學金給我,並且希望有一天有能力時,也可以去陪伴更多人。」父母罹癌,讓陳玨璇扛起千斤萬擔的壓力,正在發光的人生從此黯淡。好在遇到老師傾聽陪伴,度過最艱困的日子。「我希望讓孩子們知道,被好好陪伴、被愛著是什麼感覺。」

不過就算有心,要讓孩子們接納,起初並不容易。陳玨璇回憶:「一開始孩子對我們也有滿多防備行為,譬如他們會拿我們的傳單去公園燒掉,看到我們比中指、罵三字經、五字經。但幾次之後孩子們覺得我們很有趣、願意關心他、陪伴他。」陳玨璇也遇過社區醉漢辱罵據點少年,甚至亮刀要攻擊少年,幸好警察及時趕到,沒人受傷卻也令她膽戰心驚。

誤當車手 「沒有人會放棄你」

在「據點」,什麼煩惱都能跟社工傾訴。20歲的小柏(化名)是超商大夜班員工,13歲就來到微光盒子。好幾次顧大夜遇到客人找麻煩,打給蕭羣諭,他總能第一時間趕來幫忙處理。小柏說:「這裡就像一個避難所,遇到危險的事情,可以跟社工講,他們會保護我們。」蕭羣諭透露,小柏年少時輾轉住過很多寄養家庭與安置機構,回到原生家庭反而讓他更沒有溫暖。單純的小柏也曾誤信朋友讒言,替人領款當了車手。蕭羣諭知道後,不斷安慰開導小柏,也陪他到警局自首。「他覺得沒有臉見我們,因為大家很努力的往前看、他卻停滯。我們另外一個孩子就對他說,犯了錯沒關係,至少你願意站出來承擔,這裡沒有人會放棄你。」蕭羣諭感性地說道。

6年下來,微光盒子讓少年學會控制情緒、尊重他人,對於成年的對象也給予培力訓練,讓他們有一技之長。只是他們的工作,付出與收穫並非能成正比。蕭羣諭說:「很多人對兒少工作有滿大期待,但實際上,10個孩子拉得住3、4個就很好了,很多時候無力感其實滿大的。」陳玨璇則表示,孩子的交友圈可能有人從事八大行業或未成年援交,當外面的拉力非常大的時候,確實我們很難把孩子拉回來。」她舉例曾有孩子從安置機構返家,被奶奶罵一句「你無效啦」,導致孩子半年後又回去碰毒品。「我們都跟孩子說,如果你願意,只要我們還沒破產,微光盒子都會在這邊等你。」

社會安全網 你我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蕭羣諭說,他們是社會安全網的一部分,但網子夠大才能接住孩子,必須仰賴社區店家或機構。「社會安全網是每一個人的事情,當每個人都可以更溫柔地對待別人,就不會有孩子被漏接。」願意花時間、耐心陪伴,就能看見孩子的改變。在家庭學校得不到的溫暖與認同,兒少據點補位、理解少年的想法,在徬徨無助的青春期,陪伴他們成為勇敢的大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