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選舉人、普選票都贏 產學界:民主黨政府敗因是「高通膨」

▲川普這次不僅拿下選舉人票勝過賀錦麗,普選票也超出500萬,7個搖擺州也盡數囊括,由此可見民主黨政府的慘敗。(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2024-11-06 19:22:19
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重返執政勢在必行!學界及產業界一致認為,這次拜登、賀錦麗民主黨政府的經濟敗因就是來自於任內一直悶燒的高通膨狀況,讓一般民眾的怒火一次爆發。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觀分析,拜登政府在2021年1月上任,當時消費者物價指數為1.4%,但進入該年底已經攀升至7.18%,隔年3月俄烏戰爭開打導致雪上加霜,2022年6月達到8.99%的最高點,後續雖然有漸漸調降,迄今仍維持2.41%,也就是「2%通膨警戒線」之上。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川普過去在2016年對希拉蕊、2020年對拜登都沒有在普選票贏過,2016年是輸300萬、贏了選舉人票,2020年則是輸700萬,同樣輸了選舉人票。

但截至現在,川普這次不僅拿下選舉人票勝過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普選票也超出500萬,7個搖擺州也盡數囊括,由此可見民主黨政府的慘敗。

劉大年說,共和黨一口氣拿下總統、參議院過半席次,眾議院也有可能會拿下多數,相當有機會進入「完全執政」,狀況與2016年時相同。這也一再驗證,歷年各家民調都低估川普得票數,可能原因就是川普支持者較不容易表態。

按選前民調預估,賀錦麗與川普應在伯仲之間,為什麼最後雙方相差這麼遠?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分析,從今年1月迄今全球70多場選舉,包括英國、日本、韓國等,只要出現高通膨都是全輸,拜登政府忽略前2年疫情帶來通膨所造成的殺傷力,造成民眾的大反彈,「我覺得這是美國最大的敗筆」,強調美國歷史上只要有通膨的時期,選舉都不會贏。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則盤點,從老布希到川普,只要選前或是選舉年出現經濟下滑、失業率上揚都會出現連任危機,即便拜登、賀錦麗沒有明顯出現問題,但卻出現高通膨現象。

另外,他提到,川普與賀錦麗在9月辯論時,面對聯邦政府債務賀錦麗並未給出明確解方,但像是川普有提出美國主權財富基金,而賀錦麗也一反以往態度,針對高污染的水力壓裂頁岩油採取不禁止態度,再加上移民問題,這些原因都影響到經濟選民、環保團體投票意願,導致失去搖擺州支持。

劉大年則認為,「美國經濟沒有衰退,但是也沒有說好」,這體現在高通膨問題,即便近期通膨出現收斂,但不代表高物價會回跌。美國選民預估,賀錦麗連任就會延續拜登政府政策,那不如考慮「換人做做看」,採納川普差異比較大的方式看能否解決現有經濟問題。

▲美國選民預估,賀錦麗連任就會延續拜登政府政策,那不如考慮「換人做做看」,採納川普差異比較大的方式看能否解決現有經濟問題。(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川普無連任壓力 學者:將以更激烈方式推動政策

而重返執政的川普2.0將會採取經濟政策,又會對於台灣有什麼影響?

邱達生表示,從經濟面分析,川普選前發言就拋出「保護主義」,而這可怕之處就是會引發骨牌效應,不利於全球經濟發展。

他分析,川普過去執政沒有什麼耐心,都是會追求短時間看到經濟數據的政策,譬如說他選前就說要發債,落實擴張性財政政策,再加上可能給美國聯準會(Fed)壓力,加快降息速度,這些都可以短期快速拉抬美國失業率等經濟數據。

因此,他分析,短時間內來說,美國經濟數據好轉,有利於台灣以中間財、出口導向的經濟體,但是隨著美國保護主義發酵,對於台灣將會是「短多長空」。

劉大年舉例,關稅、結盟、綠能及節稅等政策,勢必與拜登政府有很大差異。

首先,別於拜登政府只針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川普預估會對所有國家,包括台灣課徵高關稅,只是中國可能會課徵最多;第二,登採取結盟對抗中國,但川普則只靠美國就要對抗中國。

第三,川普當年退出巴黎協定,拜登政府又加進去,預計川普第二任後又會有動作,更可能對電動車補貼動刀。最後,川普第1任時就把公司稅從35%降至21%,這次則會降至15%。

對台灣而言,只要賣到美國都要傷腦筋,「川普只相信回流美國」,即便用高關稅吸引廠商到美國投資惹議,但看下來給美國民眾相當相信這套。

孫明德表示,川普上任後會把美國利益當第一優先,第一就是叫美國企業回來繳稅,第二是外國企業如果不來美國,就要加關稅。過去拜登政府還會有提出補貼等「胡蘿蔔」,川普就只剩下「鞭子」,只要不來就會懲罰你。

他說,川普規劃對中國產品課徵60%關稅,其他區域商品徵收高達20%,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倖免;即便選擇到美國投資,也要面對比台灣高3倍建廠成本,這就回歸產業要怎麼選擇,這並非只針對台廠,全世界廠商「一視同仁」都會受到波及。

他總結,如此作法對於美國本地也不是什麼好事,高關稅加上高建廠成本,可能會造成美國下一次通膨物,但是川普已經沒有連任壓力,預期會採取比第一任期更激烈地方式,推動自己想推動的政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美國大選」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