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颱」在氣象界中被視為「相當難預測動態、詭譎不定」的存在,「山陀兒颱風」完全符合這樣的印象!身為第一線接收颱風動態資訊的記者,颱風期間,每天都在氣象署媒體室待上數個小時,但當山陀兒颱風花費整整一天多的時間在漫步,移動速度比一般人快跑還慢、登陸時間不斷延後,不僅民眾、記者們滿頭問號,其實連專業的氣象預報員們都提心吊膽,
每分每秒都在腦中排演颱風未來走向和可能的影響,希望颱風能以最輕微的方式侵襲台灣,但詭異的山陀兒卻一次次無視劇本「脫稿演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山陀兒颱風兵臨城下卻不登陸 氣象署解釋原因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山陀兒颱風生成後,起初預估路徑是靠近台灣,往北轉彎再沿著東部一路向北,不過在9月30日風雲變色,
各國路徑瘋狂往西修正,直到這兩天,山陀兒走到台灣南方,彷彿是長途跋涉累壞了,開始慢速移動,花費1天時間才在西南外海慢慢往北走,還搞到自己捲入太多乾空氣,強度不斷減弱。
為什麼山陀兒颱風龜速又不登陸,解釋起來有些複雜。氣象署簡任技正伍婉華說,主要是山陀兒颱風東西側都有高壓,北方有槽線,
使颱風陷入中間的「鞍型場」,沒有明確的導引氣流,才導致颱風像是迷失方向,直接失速;也就是這時候,包括日本、美國都出現各種「花式路徑」,因為沒有其它東西影響的颱風變數太大,各國側重的天氣系統也不同。
至於山陀兒為什麼會北轉,主因是
北方「槽線」出現並接近後,形成導引颱風向北移動的環境,只不過這樣的環境產生時,颱風已經在台灣南部滯留,這時候北轉,就剛好登陸南台灣地區,而上述提到的所有天氣系統,都是影響颱風「移速緩慢、北轉、甚至滯留」的關鍵。
氣象署等不到山陀兒颱風加速 最壞情況還是發生
了解山陀兒颱風路徑和龜速的原因後,來聊聊預報員們在山陀兒失速前後的心境;伍婉華分享,從山陀兒颱風路徑不斷西修時,預報中心就有最壞的打算,
「颱風從南台灣登陸,結構不會被中央山脈破壞,強風豪雨區直擊沿海都會區」。
在這個前提下,預報員都希望北方槽線快點出現,讓山陀兒北轉,以不登陸的模式沿著東海岸北上,但第一個願望事與願違
,原先在9月29日預期要產生的環境沒出現,
山陀兒還是一路往西、「掉入鞍型場」,幾乎確定會登陸南台灣;這時預報中心只能轉念,
至少山陀兒北轉、登陸後「速度快一點」,盡快穿過台灣,讓颱風被地形破壞,出海後可能就會快速消散。
但結局依舊不如預期,
後續北方槽線雖然有牽引,但力道不強,不只颱風登陸時間一再延後,甚至颱風有可能在台灣上空緩慢移動將近24小時,才會從東半部出海;山陀兒完全就像一個脫稿演出的主角,一次又一次的吹熄希望的蠟燭。
直接住在氣象署 颱風期間預報員睡不到5小時
追過不少颱風後,記者有些故事很想分享,在颱風警報期間,氣象署每3小時就會以記者會的模式,對外說明颱風最新動態,每個颱風由2名預報員輪值,直到警報解除;而負責山陀兒颱風上半天播報的伍婉華,在結束下午2點40分的記者會後,還要持續開會、分析資料,抓空檔洗個澡,
把握晚上11點到凌晨3點左右的睡眠,3點半起床了解過去幾小時颱風動態、對天氣造成的影響、所有預報參考指引的變化並準備簡報資料,4點20分進行颱風預報討論會,再繼續準備資料,6點40分開始當天的第一場颱風警報記者說明會。
颱風警報期間,主要播報的預報員沒有「下班回家」的選項,上班時間則是極度消耗腦力,面對記者提問時,要詳細解釋颱風任何變化背後的原理,也要提供地方政府針對防災的專業建議,完全以氣象署為家,絕對是颱風期間相當值得尊敬的角色。
最後還是想強調,
颱風的預測是藉由過去的經驗和各種模式的校驗,去推斷最有機率發生的情況,大氣環境變化趨勢人類就是無法完全掌握,所以拿最初的路徑預報去檢討颱風真正走向,其實很不實際;面對秋颱更是如此,被記者問到「秋颱是不是真的讓人頭痛?」時,伍婉華和搭檔、氣象署技正林秉煜也相視而笑,認同
「秋颱是一年所有天氣系統中,屬一屬二難以捉模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